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位有效的宰相,一位是“尚书左仆射”方玄龄,另一位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当时唐朝开国后不久,他们讨论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人们称他们为“房子和杜”。
《老唐书·方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时,方玄龄总能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方法,但往往无法做出决定。此时,唐太宗必须把杜如晦请来。杜如晦一来,稍加分析问题,立即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方法。房子,杜两个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谋划策,一个善于做出决定,叫做“房谋杜断”当时看来,房、杜两人同心协力,合作得很协调,人们称赞他们“笙清同音,只有房与杜”。
故 事
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参军,很快就调任了陕州长史。当时,许多王府的工作人员被调任为地方官员,李世民非常担心。方玄龄说:“别人没什么可惜的,杜如晦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大王要经营四方,一定要有他。于是李世民立即上奏请求杜如晦成为自己王府的官员。杜如晦和方玄龄经常跟随李世民征伐,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军队里有很多事情,杜如晦拿到手,立即分析决策,非常快。李世民常派房玄龄入宫演奏,高祖感叹道:“玄龄为我儿演奏,虽然远隔千里,却仿佛与世民面谈。玄武门的变化,房玄龄和杜如晦也参与了策划。他们秘密进出秦王府,帮助李世民下定决心,提出建议,杀死李建成王子、齐王李元吉,最终让李世民成为皇帝。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他对他们说:“作为仆人,你应该广泛搜索人才,按照人才授予官职。这是宰相的职责。最近听说你每天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辞诉,怎么能帮我找到才华呢?于是下令:“尚书左右丞负责尚书省的具体事务,只有需要上演的大事,才能由左右仆射处理。“房玄龄对政事了如指掌,又有文才,日夜辛勤工作,怕出错。他运用宽厚公平的法律。他和杜如晦一起选拔士人,不遗余力,甚至商书省的制度结构,都是两人商量决定的。每次太宗和房玄龄谈事,他总是说:“杜如晦一定要做决定。“等杜如晦来了,最后还是采用了房玄龄的策略,这就是为什么房玄龄善于策划,杜如晦善于决策的原因。方玄龄和杜如晦非常投入,齐心协力为国家效力。唐代贤德宰相,第一推房,杜二人。公元630年3月,杜如病重,太宗派太子去问候,然后亲自去探病。杜如晦于19日去世。每次得到好东西,太宗总会想起杜如晦,派人给他的家人。过了很久,说起杜如晦,总忍不住流泪。太宗对方玄龄说:“你和如晦一起帮我,现在只能看见你,看不见如晦。公元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征召他到玉华宫,让他坐轿子入殿,再下皇帝御座。君臣两人见面,相对流泪。太宗把他留在宫里疗养,听说他的病情稍有好转,就喜形于色;听说病情恶化,就忧心忡忡,憔悴不堪。方玄龄上表,劝太宗停止征求高丽。方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太宗对公主说:“你公公病得这么重,还在担心国事。于是,太宗亲自去探望,握着房玄龄的手,和他分开,伤心得无法自己。7月24日,房玄龄因病去世。唐太宗的“房谋杜断”用人搭配体系非常聪明。用人不仅体现在人才的数量上,也体现在人才的合理搭配上。在人才众多的群体中,不仅要有个人优势,还要有最好的群体结构。“全才”很少见,“偏才”是绝大多数,但“偏才”组合得好,就能形成更大的“全才”。
唐代【房、杜】指的是哪两个人?房谋杜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