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起源于内蒙古中南至东北西部,起源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南至河北北部,东至辽宁西部。辽河流域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上游。1921年首次发现红山文化遗存。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于1935年被发掘,1956年被命名为红山文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和朝阳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考古调查,发现了近1000个遗址,对松岭山、努鲁尔虎山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进行了大规模挖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4年,赤峰市与朝阳市共同签署《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备忘录》,宣布将联合申报红山文化遗产。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支流西拉木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20万平方公里,距五六千年前左右,持续2000年。
[img]675084[/img]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早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后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以牧、渔、猎并存。新石器时代文化以其独特的彩陶与字形纹陶器共存,具有细石器的特点。红山文化时代经碳14测定公元前4000~前3000年,主体是5500年前。红山文化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牲畜,兼职渔猎。在石器中,烟叶形、草履形、桂叶形双孔石刀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农业工具,以及研磨和制造的双孔石刀、石头、肩石锄头、石磨盘、石磨棒和石头。
细石器工具发达,刮刀、石刃、石头等器具小巧玲珑,工艺精湛。
陶器具有压印和格栅的字形图案和彩色陶器的特点,包括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陶器中的泥红陶和砂棕色陶器中的盆、碗、罐、瓮有自己的装饰图案,而水平“之”字形图案和直线图案是红山文化的特色图案。
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常见于红陶黑色,图案丰富,造型生动简单。彩陶多装饰涡纹、三角纹、鳞纹、平行线纹。双火室连室陶窑出现了结构进步。
玉雕工艺水平高,磨制而成。玉器包括猪龙形、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棒形玉等。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出土了近100件玉器,其中出土于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全身卷曲,吻部高,头发飘扬,动感十足。
还发现了相当多的冶铜坩埚碎片,表明冶铜已经产生。地址为方形半地穴,分为大型和小型。
红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于内蒙古中南至东北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