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中原战争频繁,诸侯多年来一直在战斗,降低了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权。位于东北边境的契丹地区在这个缓冲时期获得了良好的扩张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扩张,契丹部落之间的战争也结束了。永久性部落联盟在原军事联盟的基础上出现和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大贺部落联盟。
[img]675046[/img]
▲李世民剧照唐太宗
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契丹大贺氏联盟震慑唐朝国力,于贞观两年(公元628年)宣布归属唐朝。唐太宗按照契丹惯例给予旗鼓,承认其联盟领袖身份,并委托其代表唐朝统治契丹。贞观22年12月13日(公元648年),大贺氏部落联盟领袖石窟兄弟向李世民写信,要求附在所辖部落内,习族部落也向南迁移。李世民下令在契丹驻地设立松漠都督府(今内蒙古赤峰、通辽),并任命窟哥为左领军将军兼任松漠都督,给国姓李。
▲松漠都督府所在地
唐朝归属后,八个契丹部落被改建为九州,部落领导被改名为刺史。此外,松漠都督府所在地共有十个州。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由于契丹反唐,朝廷撤销了松漠都督的职务。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恢复建制,但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使松漠都督成为名誉称号(唐肃宗时期废除),各州实权掌握在当地契丹贵族手中。
[img]675047[/img]
▲契丹贵族蜡像
营州作为大唐统治东北边境民族的前沿地位,有都督府代表朝廷管理。同时,营州都督也是东夷都护,负责松漠和饶乐都督府的管辖。为了安抚依附于唐朝的少数民族,朝廷设立了羁绊(mí)营州都督府管辖18个羁绊州,成为唐代最大的上都督府之一。
[img]675048[/img]
▲大明宫复原图
由于营州都督不仅要领导大量的羁绊州,还要亲自担任正州的刺史,因此该职位具有独特的边地长官特色和较高的就业要求。毕竟,他不仅要管理官员的晋升和辖区内的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教育文化,还要负责营州、正州和羁绊州的军事事务。此外,营州管辖范围内汉族稀少,营州都督肩负着巨大的负担。
[img]675049[/img]
▲高句丽王城-河升骨城遗址
因此,考虑到营州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朝廷高度重视营州都督府官员的考核和选拔,既要有治边经验,又要有文武双全。据唐史记载,张孝谟和程名振曾任营州都督。前者被称为文武双全,后者因在东征高句丽时军功显赫而被任命。事实上,整个营州都督府的官员素质都很高,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基本上都能带头作战。在这一精英群体的管理下,该地区保持了长期的和平稳定。
▲武则天称帝剧照
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反叛,营州因缺乏援军被契丹占领,西族等东北边境少数部落失控。唐朝军队在突厥军队的帮助下,一年后才初步平定契丹叛乱。但由于此时武周政权自顾不暇,恢复后的营州都督府无法真正控制各部落,变得名存实亡。中宗李显继位后,唐朝政局趋于稳定,李显下诏将营州都督府驻地迁至幽州,以重组边疆防务。
[img]675050[/img]
▲开元期间,长安街头恢复模型
迁往幽州后,东北边境国防和少数部落事务均由幽州管辖。然而,地理距离太远,幽州时期的营州都督府影响力不如以前。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随着唐朝实力的兴起,契丹各部门再次归属,营州恢复了罕见的和平。八年后,营州都督府搬迁。
▲宋辽“禅渊之盟”和谈场景
总的来说,大贺部落联盟对契丹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唐朝未来的民族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契丹在唐代获得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后,发展迅速,雄心壮志扩大。几百年来,它一直是中原王朝北方的强大敌人。更令人感动的是,耶鲁阿宝机是在松漠都督府辖区的基础上建立辽国的。
隋末唐初,契丹部和奚部宣布隶属于唐朝,松漠都督府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