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的经济生产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体现在物质文化上。豫西(洛阳)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是夏代中心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从二里头文化的遗迹和遗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夏代社会经济的基本情况。
由于夏季文化是许多地区不同民族融合的产物,在这个广阔的地区,二里头文化大致可以分为河南西部的二里头类型、晋南的东下冯类型、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的下七元类型和河南东部的下王岗类型。这些不同的类型是龙山文化时期氏族部落文化传统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在夏季文化的中心地带,分布着两里头文化的两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直接由夏朝统治。其他类型可能是与夏后氏密切相关或有婚姻关系的方国。
根据考古学研究,早在夏代,二里头文化就影响了长江以南甚至长三角地区。二里头文化南方有两条路线。西线从南阳盆地穿过枣走廊进入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分为东路和西路。西路从江汉平原西部追溯河流,通过三峡向西到达川西成都平原,或通过长江向南进入湘西的荔水和元水流域;
东路从江汉平原东部顺江东至九江,然后转入赣江流域和鄱阳湖地区,或沿幕阜山西麓和洞庭湖东岸南渡长江进入湘江流域。东线从淮河上游的豫南穿过淮河,进入安徽江淮地区。
二里头文化从西线大规模南传到二里头三期,不排除二里头二期的可能性。到了二里头四期,二里头文化已经占据了江汉平原。太湖流域马桥文化出土二里头因素遗物的时代也被切断为二里头二期。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二里头文化的南传结束了新石器时代以来南方地方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模式,开启了中原文化变迁节奏宏观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二里头文化的南传给南方文化的强烈外部刺激,使南方地区文化以新的面貌复兴。
新的考古发现,让曾经沉默的中国考古界关于夏商分界的讨论重新兴奋起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可以从新发现中找到有利于他们的证据,关于二里头文化与夏商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完全是两个声音,但有一点值得放心。无论他们持有什么观点,没有人怀疑新发现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组组长许宏说。"从新发现中,人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中国第一个朝代的脉搏。”许宏说。然而,作为首都的第二里,其内涵布局及其演变过程、其文化面貌及其背后人们共同的社会生活和组织结构、其民族国家和人地关系等诸多课题只是对粗线条的把握。就其家族和国家而言,目前的研究还没有超出推论的范围。文化和夏季文化问题的最终解决仍需要更多的历史信息,如文本的发现。
二里头文化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和夏朝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