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石刻马收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是著名的“昭陵六骏”的一部分。
昭陵六骏是指与唐太宗南征北战的六匹马。为了纪念这些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坐骑,唐太宗命令宫廷工匠画家阎立德和阎立本兄弟将六骏制作成浮雕,并在陵墓前装饰所谓的公司。
这六匹马的石刻曾经放置在唐太宗陵墓昭陵的北祭坛上。后来,战争过后,宾夕法尼亚大学收藏了两座散落在海外的石刻。其余部分收藏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img]675292[/img]
昭陵六骏全图
昭陵六骏活跃的时代也是东亚骑兵实力和战术的巅峰。为什么唐代骑兵如此强大?事实上,从昭陵六骏的石刻中不难找到答案。
从石刻马的生理特点可以看出,昭陵六骏的马种是蒙古马或中亚马。其中三个是典型的蒙古马特征,脖子粗,鼻子高,肌肉和骨骼强壮。另外三条长腿和小腹是典型的中亚马种。事实上,在唐朝崛起的过程中,战马大多是蒙古马种或中亚马种。
[img]675293[/img]
典型的蒙古马种
很少有人知道隋唐养马事业的繁荣,直接得益于北魏王朝对畜牧业的重视。北魏是游牧鲜卑部落建立的王朝,畜群饲养规模相当大。据说曾经有200多万匹马,是隋唐骑兵崛起前的骑兵高峰。隋朝建立后,继续加强马政,广泛从民间征调马匹参与军事行动。杨迪皇帝远征高句丽时被称为百万大君,其中骑兵超过50万。
典型的中亚良马
然而,隋朝的马政在王朝末期的战争中被彻底摧毁。在太原起兵的李渊父子不得不从各种渠道筹集马匹。包括2000匹向突厥称臣的良马,在战场上缴获敌方战马,以及隋朝国营马场的残余。这不同程度地丰富了唐初的战马资源,使唐军拥有强大的骑兵,在对隋末英雄的战斗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世界统一后,唐太宗亲自下令选择隋朝官营马场2000匹突厥马和3000匹剩余马放牧龙右。这被认为是唐代官营马场的起源。
[img]675294[/img]
出生于骑兵将领的李世民 非常热衷马匹
当时战马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突厥。它的来源包括突厥的主动进贡和战场缴获。李世民非常喜欢突厥战马。他从突厥进贡的100匹好马中挑选了10匹,称为“十匹马”。昭陵六骏的名字大多与突厥有关。
比如《什伐赤》中的什伐,当翻译成突厥语shad时,就是突厥官职中的一个职位。这个职位排在可汗和叶护之下,地位相当高贵。
特勒在“特勒”中,是特勤的转载。特勤也是突厥的官职,通常由贵族子弟担任。
“莎露紫”中的莎露,可能是突厥语“isbasa翻译。汉译一般翻译成“沙罗钵”,意思是勇士。
[img]675295[/img]
突厥是唐代马匹的主要进口地
这样的音译翻译在六军的名字中找到了痕迹。从那时起,可以推断,唐初的大多数好马都来自突厥人。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后,来自国有马场的自产马逐渐占据主流。归德时期,陇右马场有70万匹马。这是中国营养马事业的巅峰时期。
除了官营马场,唐代民间也养了大量的马。市场上大量的马导致了马的价格下跌。甚至有一匹马只能换一条素丝。唐军出战前,马场优先供应强大的马。壮马调动后,才提供次等马。唐军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出惊人的冲击力和机动性,他们的物质基础比许多后来的朝代要好得多。
唐朝骑马文化盛行 会有马球游戏
开元初年,随着国有马场缺点的加深和对吐蕃战争的持续,马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唐玄宗颁布了鼓励养马的优惠政策。十多匹马的人可以免除一定的服务。
因此,王侯勋争先恐后地养马,数量远远超过了州县储备的国有战马。所有军事将领都饲养私人马匹,所有军事中的马匹往往以万匹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唐军骑兵也提高了战马储备,以确保他们在开元和天宝年间的一系列对外战争中取得胜利。
[img]675296[/img]
唐代骑兵强势 来自丰富的战马产量
自然,充足的战马只是唐代骑兵繁荣的物质基础。骑兵强大的原因是唐代骑兵的主动攻击精神和将军的适当指挥。但所有唐军指挥官都知道“无良马无胜利”的秘密。
范阳节使安禄山有信心反叛。在很大程度上,他担任了内外闲置稳定的职务。这一职位使他能够控制玄宗时代后期最重要的养马基地——楼烦马场。安禄山叛乱时,唐代最大的陇右马场只剩下32万匹马,其中20多万匹是无法战斗的马驹。可以想象,唐军在战争初期的失败。
唐朝养马事业在昭陵六骏背后,战马产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