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为代表的一种考古文化遗迹。它是一种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之间的考古文化。考古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中、北晋中、陕西西安、丹江上游的商州,南湖北北部,东开封、兰考地区。
二里头文化不仅包括二里头遗址的文化,还包括二里头遗址以外数百个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已成为探索夏季文化的关键研究对象。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夏季文化探索的开始。学术界开始将夏季历史的重建放在新兴的现代考古学上。
20世纪50年代,商业文化二里岗遗迹和郑州商城的发现,使学术界对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业文化有了清晰的认识。根据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李学勤、安志敏、石兴邦提出,“洛达寺”遗迹(后来称为“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季文化的线索或对象。
[img]675071[/img]
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了解决与夏季文化相关的学术课题,徐旭生首先全面梳理了夏季文献中的历史资料,认为应特别注意豫西洛阳平原及其附近和晋西南汾水下游。
二里头文化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省登封县王村遗址发现,当时出土的遗物并不多。1956年发掘洛达寺遗址时,人们注意到它在文化面貌上有几个特点,一度被称为洛达寺类型。从1954年到1957年,这种文化的墓葬和灰坑在洛阳东干沟村附近发现了好几次。在该遗址的后期堆积中发现了青铜刀和青铜锥,其形状和铸造工艺都非常原始。从地层关系可以清楚地判断,这种文化的时代晚于熟悉的河南龙山文化,早于商代。这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时代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自1959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以来,发现二里头遗址更为典型,因此将这类遗址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1959年夏天,徐旭生率领团队在传说中夏活动的中心河南西部开始了对“夏遗址”的考古调查。调查中调查的遗址包括著名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这是第一次以探索夏季文化为学术目标的现场考古工作。以此为标志,中国考古学界开始以大规模的现场调查和探索为基本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季文化。
1959年秋,考古学家开始探索二里头遗址。此后,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数年外,二里头遗址的不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收获。
很快,这些古代文物就在洛阳偃师灰咀、二里头、郑州洛达寺、巩义略寨、池池鹿寺、陕县七里铺等地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大规模科学探索,数据越来越丰富,公元前21-15世纪集中了许多碳14测定数据。考古界将这种文化命名为二里头文化,并将其作为夏季文化的主要讨论内容。
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通过多年的实地考古工作和综合研究→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建立了二里岗商业文化的发展序列,探索了夏季文化的范围,重点关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西南部中原龙山文化的相关遗产和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确立了二里头文化,证明二里头遗址是一个比郑州商城早的都城规模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已成为探索夏季文化的关键研究对象。二里头遗址和临汝煤山、禹州瓦店、新密新寨、巩义略柴、登封王城岗等遗址的发掘,证实了二里头文化早于二里岗商业文化、晚于中原龙山文化的相对时代关系,以及三者在文化面貌上的一定继承,也为探索夏文化和夏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豫西晋南地区的考古调查中,也发现了大量与夏季文化探索有关的遗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夏季文化探索的范围已扩大到晋南地区;根据河南西部和晋南文化遗产的差异,文化分为以两种遗址为代表的两种类型和以东冯遗址为代表的东冯类型。
[img]675072[/img]
20世纪80年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遍布河南省,还遍布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和陕西省东部。这些遗址不仅包括早期的城市遗址、宫殿建筑、村庄、墓葬,还有一些铜冶炼铸造、石陶、骨工业车间,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早期青铜、玉、象牙雕刻和油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夏季经济文化研究的宝贵数据。
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在洛阳二里头工作队二楼装扮成新的“中国第一王都”大碑,也在工作队门口竖起,等待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为其揭幕。在专家眼里,这是一块重石碑。在二里头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下,埋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秘密:从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它曾经是中国第一个王朝的首都,上演了夏季繁荣和夏季商业周三王朝的壮丽历史剧。
二里头文化: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考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