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
在河姆渡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中,在第四文化层上部发现了由稻草、稻草、稻叶、锯末和芦苇组成的大面积稻谷堆积层,平均堆积厚度为20~50厘米,最厚的地方超过100厘米。刚出土时,稻谷形状完好,颜色金黄,少数稻谷连壳的隆脉、毛发和芸尖依然清晰可辨。经农史学家多次抽样鉴定,认为是人工栽培水稻,是一种类粳稻、类籼稻、中间型等各种粒型的亚洲栽培水稻。在世界考古史上,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和保存完好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为研究中国水稻农业的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物理信息,而且纠正了中国从印度阿萨姆培育水稻的传统说法,有效地证明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水稻的国家。
木结构建筑遗迹
河姆渡遗址经过两次考古发掘,在第二、第三、第四文化层发现了木制建筑遗迹,特别是第四文化层最密集、最壮观,总数超过1000件。主要木构件包括木桩、圆木、矩形木、带有亚叉的柱子和地板。
考古学家和古代建筑专家分析了遗迹和木构件,认为河姆渡的房子是一排排桩木作为支撑,上面有大小梁支撑地板,形成高于地面的架空基础,然后是柱、梁、屋顶的干柱建筑。榫榫结构技术用于垂直交叉的构件连接。从金属时代开始,中国榫榫技术的出现已经推动了3000多年。
[img]675307[/img]
在河姆渡遗址发掘中发现了29排木桩,分析了至少6栋建筑。根据木桩的排列和方向分析,当时的房屋呈西北-东南方向。从单体的角度来看,当时一般采用连续房屋的形式,其中最长房屋的屋顶宽度超过23米,深度超过7米,屋檐宽约1米。这所房子可能是一个家庭住宅。房子的门在山墙上开着,朝南向东5°~10°。它能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阳光取暖,而在夏季则起到遮阳避光的作用,因此被现代人所继承。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生活。
除建筑物外,遗址第二文化层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水井遗迹。水井建在直径约6米的锅形水坑底部,用边长2米的四排木桩围成方形井壁,然后在井口盖上方形木框作为围护。水坑周围还设有圆形栅栏,可用于护岸。河姆渡文化时期,居住地周围到处都是河沼,但水体与海水相连,导致盐分升高,卤水不堪饮用。井的出现是人类为提高生活质量所做的努力,是人类本质所造成的。
人体遗骸
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没有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只发现了27座零星墓地。只有13个更完整的骨架。1978年3月,第二次考古发掘结束后,人类学家韩康信和潘奇峰先生来到发掘现场,鉴定他们的年龄、性别、体型和种族。其中,9名未成年儿童和4名成年儿童和M23、M17头骨保存完好。
[img]675308[/img]
(1)年龄。M23来自第三文化层,头骨巨大,前额接近宽型,颧骨宽而外突,下颌厚,男性特征明显。根据现代人的头骨愈合和臼齿磨损程度,年龄约为30岁。M17头骨前额凸出,枕外凸出不足,下颌枝内翻,下巴尖尖,特征为未成年女性,年龄约13-15岁。
(2)身高。根据遗骸的主骨长度,以中国现代人的身长特征换算身高。M23,身高169~170厘米。M17身高152~157厘米。
(3)人种。M23、M17颧骨高宽,铲形门齿,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居民相同。低鼻骨、凹形鼻梁和低眼眶更接近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应该是南方蒙古人。
河姆渡文化的种族属于什么种族?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