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当我在单位食堂吃饭时,一位同事问我:“你说,在古代当官的朝廷里,你在宫廷里准备午餐吗?”我惊呆了,想了想,是的!早上在朝廷工作,如果“拖”,皇帝会准备午餐吗?但我真的不知道。我不得不回答:“回去检查一下吧!”回去检查一下,真的有!这是一顿免费的午餐。
[img]675573[/img]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完整意义上的机关食堂制度始于唐代。据唐代文献《崔记》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后,决定延长定期举行朝会的时间。但一旦会议时间延长,参加会议的大臣们难免会饿。唐太宗为了体谅与会大臣,“略准备薄菲”,让大家吃一顿免费的工作餐(朝食)。这个“圣旨”很受欢迎,开启了公费吃饭的制度。
如果你想吃饭,你必须有一个食堂。唐代的政府食堂叫“公厨”。“公厨”中档次最高的是皇帝在金銮殿摆下的国宴(朝食)。参加国宴的官员一般都是朝中大员,一定等级的地方高官进京汇报工作,也可以去“朝食”。那么,其他没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官员呢?没饭吃吗?不!可按规定到本部门食堂享用工作餐。其中,宰相办公室的政府食堂被称为“堂厨”、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派驻机构也有自己的公共食堂,但名称不同,如中县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等。除部门领导外,一般办事员还可享受免费午餐。称之为“官厨”、“佐史厨”或“府史厨”。可谓层次分明,安排得很妥当。
[img]675574[/img]
如果你问官员免费午餐吃什么?据《唐六典》记载,国宴(朝食)的标准取决于官员的等级。四、五品官员用餐标准为: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份羊肉、2颗瓜、7盘菜、油盐酱醋等各种调味品。六到九品官员的午餐标准略低于以上:2升白米、1升1面、1升酒、3勺油、5盘菜...如果吃不完,可以打包回去。《因话录》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唐贞元初年,洛阳物价高,普通人舍不得吃好东西。河南府官员曹庚卓在参加公款吃喝时,想到家里守寡的妹妹,每次都要从宴会上打包,给妹妹带一顿免费午餐。一开始,同事们经常嘲笑他。后来知道了原因,都很感慨,纷纷称赞他。
[img]675575[/img]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吃不完一桌免费午餐,打包回去和家人分享是正常的。但是有必要吃这么丰盛的工作午餐吗?事实上,人们都知道这是不合适的。但是没有人会为“公众”的钱感到难过,@ 朝廷食堂的供应必须丰富、高档。
那么,如何解决如此高标准的免费午餐呢?据史料记载,国宴的伙食津贴全部由国家财政承包,大家只要扔掉腮帮子就可以了。其他部门和地方食堂的资金也由上级财政拨款。有趣的是,当地的食物和饮料不是“死钱”,而是由各部门和各级政府在年初发放贷款,然后在年底收回本带利润。像滚雪球一样滚得越来越大,完全可以支付机关食堂的日常开支。
正常情况下,还有吃不完的“饭尾”可分,真的是“吃不了兜着走”,这也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古代官员上朝时有免费午餐吗?官员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