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之前,弩是中原军队的利器,但它只是重要武器之一。在宋代,弩和弩的地位急剧上升,甚至有一种感觉,弩在宋代分裂。为什么是这样?
▲游戏中威风八面的王八弩
让我们先讲一个故事:北宋熙宁时期,宋神宗和一群大臣在玉陵后苑射箭。轮到殿帅林光的时候,林光说皇帝不应该为我难堪,但他真的射不出来。宋神宗不解,问林光:我是弩手...
在宋神宗乃至现代人眼里,弓弩本是同类武器,但在“本出弩手”的武人林广心中,弓弩却大不相同。这是值得推敲的。
[img]673725[/img]
《武备志》记载“中国的利器是弓弩,自汉唐以来,俘弓日强,无法复及。用弩为最”。宋代以前,弓手弩手不分野,无论是武举考核还是实际编制,弩手都不是专职射箭单位,而是多功能战士。弩手不但弓弩并习,而且随身携带双手握住的武器,“将刀棒自由”。即使敌人骑兵冲到20步,也就是“与战锋齐头并进”。古人说“一步”是两只脚一前一后各走一步(两跨一步)。唐代一步1.5米左右。
[img]673726[/img]
也就是说,当敌人进入30米的距离时,这些弩手将发起反冲锋。这与后世线性战术时代排枪后战列步兵发起反冲锋的距离相似。宋代弩手更倾向于全职。宋仁宗时,尹洙批评弩手“更不用说学枪刀了。虽然他们每人都有一把剑,但元不是教学”。一旦短兵相遇,他们只能“束手受伤”。
[img]673727[/img]
而且,正如前一篇文章所说,宋代以前的弩兵虽然重视白刃战,甚至参与冲锋,但在军队中的分量并不太重要。这在《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中尤为突出。在李靖的想法中,2万人的军队中有1.4万名“战士”和40名弩手
队伍,2000人。弩手在“战士”中的比例只占14%以上。具体来说,弩兵的比例甚至更低。比如中军4000人只有400人,400名弓手只有800人,而中军骑兵高达1000人。再加上500名“跳手”和500名奇兵,中军400人中有280名“战士”。
直到盛唐,在整个关中地区,大唐核心经济区,李靖的构想都得到了贯彻。骑兵和步兵白刃战解决了安史之乱前的几场重要战斗。例如,苏定方征突骑施就是利用骑兵获胜。接战时,苏定方命令步卒在原野列枪阵,带领骑兵在北原列阵。敌人连续三次冲击苏定方的步兵方阵。此时,苏定方亲自率领骑兵发起冲击,对手迅速崩溃,被苏定方追赶30英里,杀死数万人。在这场战斗中,胜利者和失败者都不会把胜利或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们自己的弩是否足够强大。
然而,在宋代却不是。赢了,那是上帝保佑皇帝万岁,输了就是硬弩没有充分发挥力量。事后的问责和改进方向都围绕着如何让弩更强,发射阵地更稳定的思路。例如,在公元986年君子馆之战中,宋军战后的胜负总结为“会天大寒,我师不能枢弩”,失败。而成功的经验是宋太宗征服李继迁,军中“多设强弩,遇贼布阵,万弩齐发,贼无所施其技。矢才一发,贼都散去。凡十六战抵其巢穴。;在和尚原之战中,吴杰选择了“强弓强弩,分次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复杂如雨”三天激战,大破金兵。
此外,南宋初年,金军进攻四川,刘子羽提醒金州(今陕西安康)守将王彦在军中多备弩手。但王彦喜用短兵决战,未能采纳这一建议,结果很快就被金军击败了。@ 决策者最终将胜负的关键归因于弩的使用与否,无论是这些战斗、攻击还是防守,还是胜利还是失败。这与唐代步兵坚守、骑兵决胜的战术思想有根本区别。但宋初军队装备的黑漆、黄桦、跳踏、木弩大多沿袭前代旧制,其性能与唐弩没有太大区别。直到宋神宗时代才出现大宋名片-神臂弓。可以看出,这种远程武器依赖症的线索在装备本身是找不到的。
[img]673728[/img]
还是要回到晚唐和五代。假如李靖再世,在残唐五代的环境下,他还能靠骑兵和重步兵打遍世界吗?恐怕不一定。比如要复制灭东突厥的阴山之战,至少要有一万精锐骑兵。退一步,就像李世民与窦建德的战斗一样,不仅要求自己有强大的骑兵,而且步兵必须非常坚强,能够承受对手的压力。但从安史之乱到五代,中原政权部队既缺乏强大的骑兵,也缺乏步兵。
[img]673729[/img]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特别谈谈气候因素。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中国的温度变化有三个明显的温暖期和三个寒冷期。唐末五代是第二个寒冷期。当时,就气候条件而言,整体农业处于高峰阶段,存在欠款期。这一寒冷期一直持续到宋初,表现为北方降雨线向南移动,畜牧区扩大,农业和游牧民族边界向南移动到39.24°N~32.3°N。
[img]673730[/img]
在地缘政治上,西北地区的优良马地逐渐被吐蕃侵蚀;五代时期,后晋石景堂将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此后,契丹在短时间内占领了中原,在北归时掠夺了数万匹战马;宋初,党项夺取了西北地区的灵州(今宁夏吴忠市)等地。也就是说,即使李靖再世,他也面临着农耕区缩小、产马地丧失的局面。这导致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骑兵,即使有强大的步兵。依靠远程武器,根据城市自卫,或者希望打对手埋伏,成为无奈的选择。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丹南下进攻幽州,总兵力达30多万。后唐大将李存审对战局十分悲观。他说,平原战争,在契丹数万骑兵的冲击下,我没有把握住阵地,怕全军覆没。
这时,将军阎宝说:我们可以用强弓硬弩打他埋伏。参加会议的所有将领都同意了这种做法。于是后唐在幽州城下“万弩射之,流矢挡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这场战斗与唐代弩手作战的区别在于,有可能用弩阻止大规模骑兵冲锋。还有我们熟悉的杨家将。在陈家谷战役之前,杨业曾要求主将潘美在谷口多用力弩。当他输回时,他必须“用步兵弩攻击救他,否则他将是无遗的”。这种语气和李存审面对契丹骑兵时完全一样。由此可见,五代战场环境决定了战斗胜负的最终希望。
到了宋朝,骑兵们都很沮丧,所以他们不应该面临以步制骑的军事问题。宋朝直接模仿了五代以弩取胜的“新经验”,最终成为思维惯性,甚至产生路径依赖,这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宋代的弩手这么重要?甚至只用弩而不用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