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和许多史料都说,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期间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四川人,导致了清朝的“湖泊移民”。所有持这种观点的人都来自一本名为《蜀碧》的书。作者彭遵泗是乾隆两年(1736年)的进士,官为御林院编修,即专门为皇帝写书。按照儒家主流思想,农民起义一般称为寇或贼。作为世界主人的满清,彭遵泗绝对不可能不写满清的文治武功,也绝对不可能写满清的屠城。彭遵泗在这本书中制作了张献忠屠宰四川的伪证,考虑到统治阶级稳定民心。
[img]674392[/img]
根据历史常识,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全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基地。秦灭六国、刘邦建立汉隋统一中原,都以四川为基地。作为大西政权的领导人,张献忠不可能不知道四川的重要性。他在四川建立了基地,可以攻击汉中、西北和长江以南;撤退可以分开。
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建国后,张献忠的行政并非大开杀戒,而是拼命吸引四川人才,并发布了“三年不征钱粮”的命令作为政治号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年后,情况并不稳定。1646年第一个月,满清就发布了征服张献忠的诏书,并派兵入川。在军事压力和生存难以保障的情况下,张献忠没有抗击清军,而是屠杀了散居四川的平民。这可能吗?即使张献忠极其愚蠢,只有七八万人杀死了600万四川人,他怎么能抵御清军的侵略呢?真的没有理由说张献忠的大西政权主张屠杀四川人。
然而,满族和清族是不同的。满族和清族有足够的理由屠杀四川人。首先,杀死四川人以建立威望,使皇权威慑人民,不敢反抗。四川人血腥不屈;其次,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是在杀人灭口、割草除根的背景下产生的。不难看出,清军屠杀四川已经计划了很长时间。
根据现有掌握的材料,满清在四川大规模屠杀破坏了三次。第一次是顺治三年(1646年)肃亲王豪格领兵进入四川,镇压张献忠的大西军和南明各地武装部队。在大西叛将刘进忠的指导下,豪格率领清军入川后的第一场战役就是在西充攻杀张献忠。关于张献忠被袭杀后清军的行动,王先谦在《东华录》中记载了“复分兵四出,破贼营130多处,斩首数万级”。根据这一历史资料,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清军杀死的“数万级”是大西部士兵。但在《清史稿》中却有不同的记载:“抵西充,大破之,豪格亲射献忠,平其垒百三十多,斩首数万级。这样,清军对四川的军民都是杀人的。
康熙三年(1664年),清军镇压奎东十三名义军,是对四川平民的第二次大规模杀戮。清军击败四川起义军后,派出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用自己的话说就是“扫穴无遗”。事后,满清四川总督李国英上疏说:“数万巨寇,...没有漏网”。清军到处杀人成魔。
与前两次相比,满清统治者鼓励清军第三次屠川更加严重。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首先,吴三桂军进入四川大肆破坏。比如谭宏部,“洪兵络绎不绝,勒索居民,十室九空,或者涉山穷谷人迹罕至的地方,是不可避免的...生物被帮助,怨声载道。德部怎么能“征调烦躁、怨恨之气,导致瘟疫,上南之人,死亡众多。“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满清征服中国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对广大中国平民的疯狂杀戮。典型的屠杀事件,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江阴八十一日”等令人毛骨悚然的大规模杀戮。@ 满清军队还在许多其他地方进行了惨烈的屠杀。鲁迅说:“满清杀尽了汉人的骨气廉耻。”
[img]674393[/img]
然而,在梓潼七曲山大庙里,到目前为止还有一座张献忠家庙。据说大西王张献忠死后,当地人为寄托怀念之情,在七曲山风洞楼上,为他塑像,绿袍金脸,十分威武,香火十足。梓潼人出于对大西王的崇敬,称七曲山张献忠家庙为“太庙”,为遮耳目,又称“大庙”。此后,乾隆初年这座庙宇遭到地方官员的毁像。随后,又有人重塑了张献忠像,但又被官方摧毁。几经重复,今天的雕像,是近几年才重塑的。
在四川广填湖之前 为什么四川人口这么少?为什么四川人口这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