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所谓圣君,就是背信弃义的专家。毁诺斩杀降清将领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保持王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没有其他道德。因此,“宁杀三千,不放一个”成为中国皇帝最执着的信条。康熙无疑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

不可靠的康熙

有一篇关于吴三桂的长散文《无处收留》。我非常喜欢这篇散文。在这篇散文中,洪杰将康熙与吴三桂的冲突归因于两者之间的道德冲突。他说:“一只咬老主人取悦新人的狗能让人放心吗?一个没有道德原则的人可以做出贡献,也可以做出灾难。”

相比之下,“康熙皇帝基本上是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的。与来自白山和黑水的祖先不同,他接受了正式而系统的中国文化教育。在康熙这一代,爱新觉罗家族才真正了解儒臣所说的天理人欲与世道人心的关系。出于内心的道德信条,他无法理解吴三桂当初的投奔态度,也无意欣赏吴三桂为清朝做出的汗马功劳。对于王爷的卖主求荣,他更是觉得无法接受。对于这位功高权重的汉人王爷,他心里只有轻蔑、厌恶、深深的怀疑和不安。”

精明,深刻,但不完整。

所谓圣君,就是背信弃义的专家。毁诺斩杀降清将领

洪杰先生高估了康熙大帝的道德信条。后来的发展证明,康熙并不是一个道德完美的人。相反,他也是一位过河拆桥、背信弃义的专家。

王辅臣原本是康熙派往甘肃反叛吴三桂的。然而,由于陕西莫洛的轻微压迫,他被迫死亡,导致军队哗然、愤怒和叛逆。他突然袭击了莫洛的军营,莫洛被流弹杀死。从平叛到叛逆,康熙对王辅臣命运的戏剧性转折感到困惑。他迅速召见了王辅臣的儿子和大理寺少卿王继贞。他说:“你父亲反过来了!”

王辅臣是骁将,他的反叛在心理和战略上都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康熙焦急地对大学士们说:“今王辅臣兵叛,人心震动,丑人乘机偷发,也不确定。” 康熙不幸言中,王辅臣的反叛在陕甘引起了连锁反应,绝大多数地方将领都加入了反叛的行列。陕西是战略要地。叛军可以在南方与四川叛军见面,在北方进入中原,直接进入帝都。当时,清军正聚集在荆州,准备阻止吴三桂的洪水。北京是空的,清朝已经悬在前线。

朝廷真的没有力量对付王辅臣。他们只能派一些蒙古士兵到陕西征服压制。天气又冷又瘦。成千上万的蒙古骑兵聚集在鄂尔多斯草原上,准备出发。但康熙知道,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安抚王辅臣,频频摇动橄榄枝。他不仅派人去王辅臣营,让他传达皇帝的旨意,还派了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临行时,他还告诉他:“别害怕。我知道你父亲是忠诚的,永远不会做任何叛逆的事。也许是因为莫洛不善于调解和安慰,才有平凉兵哗变,胁迫你父亲从叛逆中走出来。你马上回去,宣布我的命令,你父亲无罪,杀经略莫洛,罪在大家身上。你父亲应该尽力约束下属,破贼立功,我赦免一切罪过,永不食言!”

送走王继贞后,康熙心里还是忐忑不安。他在昭仁殿徘徊苦思,然后走到紫檀长案前,给王辅贞写了一封信:

去冬吴叛变,所在人怀疑观望,实在是太多了。你独创忠义,揭露逆札,抓捕逆使,派你子王继贞驰奏。我召见你子,当面询问情况,越知你忠诚、纯洁、诚实,果然不辜负我,知疾风劲草,此时此刻!之后,你演奏邀请北京见面的策略。联以你一向忠诚,深信不疑,边疆要地,需要你弹压,所以不让你来北京。经略莫洛奏请你入蜀。我以为你和莫洛和睦相处,彼此毫无疑问,故命你同往重建功勋。直到这次兵变后,面对你,我才知道莫洛对你心怀私隙,颇有猜疑,导致了今天的事情。这是我认识的人不明,让你变得意外,不能抱怨忠诚,责任在于我,你有什么罪!我对你,“友则君臣,爱父子”,任信出自内心,恩重于河山。以我如此眷恋你,知你必不辜负我啊!至于你的官兵,我也知道他们被调到四川,征守困难,行役艰辛。今事变起于仓促,实出于不得已。我只能矜持,没有谴责。刚刚下令,让陕西督抚,招揽安排,并已遣返你子,代表我传达我的意图。恐怕你还在犹豫,所以你特别颁发了一个特殊的法令。如果你真的不忘朝恩眷,不辜负你平日的忠诚,你会后悔,收集你所属的官兵,每个人都属于营伍。即使你带领他们,你仍然会回到平凉,原来的工作也会保持不变。过去的事情,从宽赦免。也许经略莫洛,别有变故,也是兵卒一时激怒所致,我不追究。我推心置腹,绝不食言。不要心存疑虑和恐惧,幸运的是,我对旧勋念念不忘。

这封信充满了情感。不管王辅臣的骨头有多硬,他当然无法抗拒皇帝的催泪攻势。据史书记载,皇帝的法令一到,王辅臣就率领观众“恭设香案,跪听宣读”,向北京方向哭泣。

经过几次曲折,王辅臣决定返回清朝。这个好消息飞到北京,康熙脸上立刻露出了喜悦,宣布将王辅臣官恢复职务,加上王子太保,晋升为“靖冠将军”,命令他“立功赎罪”,下属将军也被赦免。

然而,康熙终于食言了。吴三桂死后,康熙并没有忘记在秋后为王辅臣算账。康熙二十年仲夏,就在清军像潮水一样包围昆明城团的那一刻,王辅臣突然收到康熙的诏书,命令他去北京“陛下见”。他知道是时候煮兔死狗了。从汉中到西安后,他和下属一起喝酒,直到晚上喝酒。大丈夫和他一起在刑场上杀人,怎么能自己死呢!可以用刀自杀,自绳自吊,用药毒死,都会留下痕迹,将连累经略图海,还会连累总督、巡抚和你们。我已经想好了,当我喝醉了,不省人事的时候,你绑住我的手脚,用一张纸蒙住我的脸,然后用冷水蒙住我的脸,就像死了一样。以“痰厥暴死”为报告,可保无事。” 听了他的话,下属痛哭流涕,劝他不要自找死路。王辅臣怒不可遏,想拔剑自杀。他的下属只能依计行事。喝醉后,他把一层层白纸弄湿,敷在脸上。他看着薄薄的纸页像青蛙的肚子一样起伏,直到它一点一点地沉下来。王辅臣的脸很平静。

王辅臣毫无痕迹地死了,朝廷只能责怪过去。他用这种“病死”的错觉蒙蔽了康熙,使他逃脱了斩首,保护了他的家人和下属不被复制和斩首,但其他降级将军并不幸运。

康熙“赦免一切罪行,永不食言”的庄严承诺依然存在。转眼间,这是一场残酷的血腥洗礼。康熙的道德信条显然不牢固。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保持王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没有其他道德。因此,“宁杀三千,不放一个”成为中国皇帝最执着的信条。康熙无疑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


所谓圣君,就是背信弃义的专家。毁诺斩杀降清将领所谓圣君,就是背信弃义的专家。毁诺斩杀降清将领

,,,,,,,,,,

  • 史书上的纪晓岚:身材魁梧粗壮 每天吃肉数十斤
  •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纪晓岚既是一位文人,当然是一副文弱书生的形象,其实不然,记载中的纪氏却是一个身材魁伟的粗壮汉子。...

  • 出身卑微却是康熙最爱的人,其子被雍正虐杀
  • 飞上枝头 魏琳琅在历史上有一个真正的原型。那个人是康熙皇帝的好妃子。历史上的好妃子出生在辛人库。这种身份的人只能在宫里...

  • 顺治皇帝出家了 即使出家,顺治也会是花和尚吗?
  • 在《鹿鼎记》中,金庸说顺治皇帝出家了,康熙皇帝还派韦小宝去伺候。 那么顺治有出家吗? 当然,他没有出家门。 然而,关于他...

  • 慈安和慈禧一起听政治 她若不死 慈禧哪容放肆?
  • 至于慈禧,恐怕大家都知道,但在晚清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直被忽视,她就是东太后慈安。 慈安16岁入宫,刚开始只是妃子,...

  • 文化学者曹溶的成就有哪些?主要作品有哪些
  • 通过了解曹溶生平简介得知,曹溶生于公元1613年,卒于公元1685年,享年72岁。在介绍曹溶生平简介的书籍中,都提到了曹溶的生...

  • 荒唐的天王:洪秀全临死前的话让人哭笑不得
  • 1862年,曾国权率领10多万湘军精锐围困天平天国都城天京。经过激烈的战斗,到1863年底,湘军几乎突破了天京外的所有战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