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唐代,“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中的两个“卫”,不领府兵,专门负责“掌管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的贴身卫兵。晚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和“南衙十六卫”的衰落,“左右千牛卫”逐渐成为虚名的一部分。五代、宋、辽、金都是这样。
唐代禁卫军分为南北两衙,左右千牛卫是南衙卫兵。
南衙卫兵是“十六卫”,是国家军队。
唐朝实行“府兵制”。在“南衙十六卫”中,前“十二卫”远远领导全国府兵,除了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不领府兵,只负责警卫。
北衙禁军逐渐从“北门屯营”发展为“北衙六军”,其中最著名的是“玉林军”。北衙禁军是皇帝的私人军队,是由皇帝亲信指挥的“募兵”。
南北衙禁军共同守卫皇宫和京师,相互牵制。但盛唐以后,“南衙军”逐渐衰落,“北衙禁军”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唯一依靠。
[img]673468[/img]
千牛刀
庄子·养生主说:﹝庖丁﹞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
因此,有一种皇帝随身携带的防身刀,叫“千牛刀”,名字是典出“庄子”,寓意“锐利可斩千牛”。
南朝刘宋早就可以看到“千牛刀”的记载。《南齐书》(萧道成的孙子,约公元489-537年):“玉夫(杨玉夫)与党陈奉伯等25人同谋,在毛毡屋拿千牛刀杀苍梧王(南宋“后废帝”刘昱)”。这是一场著名的宫廷政变:南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7月7日半夜,杨玉夫和杨万年潜入仁寿殿。刘昱睡得像泥一样的时候,他们用皇帝刘昱自己的千牛刀杀了皇帝。
[img]673469[/img]
千牛备身
北朝北魏时期,出现了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不仅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掌管着“千牛刀”,这种禁卫武官就是“千牛备身”。
千牛卫
刚开始“千牛备身”出现的时候,似乎没有专门的机构来领导这些武官。后来北魏孝明帝中期出了“领左右”,很可能领着“千牛备身”。后来历代领导“千牛备身”的机构名称不断变化,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被称为“左右千牛府”,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被改为“左右千牛卫”。
从这个角度来看,“千牛卫”,正是因为它统领着禁卫武官“千牛备身”而得名。
千牛卫: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是皇帝内围的贴身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