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主义”一词通常用来描述德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绘画风格。它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洲和美国一些国家流行的文学和艺术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在德国和奥地利最受欢迎。它首先出现在艺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和电影领域取得了重大发展。
“表达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马蒂斯画展上如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油画的总题目,用来区别于自然派和印象派。
希勒尔于1911年在《暴风》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这个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作家。
1914年以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被广泛认可和采用。
1905年在德国组织的桥梁俱乐部和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俱乐部崛起。他们的审美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野兽主义相似,但具有强烈的北欧色彩和德国民族传统特征。表达主义受工业技术的影响,表达了物体的静态美。
尼采通过对古代艺术的批评,在表现主义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和关键作用。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将古代艺术分为两类,阿波罗艺术是理性、秩序、规则和优雅的艺术;狄俄尼索斯艺术是恶毒、混乱和疯狂的艺术。阿波罗式的艺术代表着理性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来自于人们的潜意识。这两种艺术形式和代表它们的神一样:两者都是神的儿子,彼此不相容,无法区分。尼采认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这两种形式。表达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狄俄尼索斯风格:明亮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粗心的绘画技巧、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是基于理性。
从广义上讲,表达主义是指任何表达内心感受的艺术。当然,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表达了艺术家的感受,但有些作品特别强调和表达了艺术家的内心感受。特别是在社会动荡时期,这些作品尤其常见,而在欧洲历史上,这些动荡经常从15世纪开始重复: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八年战争等。所有这些动荡和压迫都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痕迹。虽然这些作品通常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并不引人注目,但它们总能通过它们描述的恐怖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感情。
表现主义(2009年版辞海定义):又称“表现派”。现代西方流行的文艺思潮和流派。兴起于20世纪初盛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德国、美国等国。
·要求突破事物的外表,突出其内在本质,突破对人类行为的描述,楔入其内在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述,展现永恒的品质或“真理”。深受康德、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因为强调描述永恒的品质,人物往往是一些共同的抽象和象征;因为强调写内心、直觉和潜意识,更多的是内心独白、梦想、潜台词、面具等手段;因为关注作者的主观,吸收事物的本质,往往有意识地扭曲客观的事物。小说代表卡夫卡,戏剧代表斯特林堡。
表现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它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