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乾隆年间以来,清朝国力逐渐衰落。晚清时期,情况更糟。内部有起义动乱,外部有列强迫,一种即将灭亡的感觉涌上了清朝统治者的心头。
从国防的角度来看,西北边塞直接面临陆地威胁。广阔的海岸线使列强船只能直接着陆。@ 清朝一度争论“塞防”或“海防”。
然而,没有人能说服任何人。毕竟,这是非常重要的。最终决定同时防守。然而,双方都同样困难。尤其是海防。自元朝以来,中国一直在实施海禁政策。朝廷对海军的发展投入不大。
虽然有水手,但更适合在河上抓贼,完全不适合在海上作战。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的西方舰艇。与同一时代完全不同。
[img]671603[/img]
除了技术差距,清朝也有明显的资金不足。无论世界上哪个国家,任何时候,如果你想筹备海军,你都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充足的资金是发展海军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清末,国库已经非常尴尬了。特别是东南战争后,十多年不能正常纳税,这对国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每年,国库基本上只能实现收支持平,甚至经常亏损。
[img]671604[/img]
然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建立了四支海军: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虽然这四支海军的实力不同,但并不是特别差。其中,南洋、福建和广东使用的船只主要是国产的。资金占用较少,但实力较低。
北洋海军的船只基本上是从国外购买的。战斗力最高,但成本也最高。船只是外国人造的。就价格而言,清朝没有谈判的空间。除了在早期阶段购买船舶炮弹外,还需要大量的军事费用,如训练、维护和官兵工资。
[img]671605[/img]
光绪元年5月,在掌管中心的恭亲王奕欣的带领下,李鸿章以皇帝的名义下令筹集海军事务。然而,如何筹集军费仍然是一个大问题。
由于国库没有钱,也不打算向外国银行借外债,所以只能向当地政府筹集资金。同年7月,恭亲王一新与户部协商,从沿海关税和省级厘金中,每年划定400万2元,交给南洋海军和北洋海军作为军费。
具体来说,从粤海、潮州、闽海、浙海、山海关五个关口,以及台湾省沪尾、打狗两个港口抽调200万左右的关税。各省厘金主要从比较富裕的省份抽调。
按计划,江苏、浙江各提厘金每年40万2,江西、福建、湖北、广东各提厘金30万2,也是200万2白银。
[img]671606[/img]
如果按照两支海军的军费投入,不能算是足够的,但也勉强够支配。更何况当时南洋大臣沈保帧愿意先把南洋军费分配给北洋发展。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存在许多问题。沿海关税很容易拿出来,但很难抽调厘金。厘金的钱最初是由地方监事征收的。
[img]671607[/img]
晚清时节,朝廷国库没有钱,厘金占当地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现在要他们快乐地拿出这笔钱肯定不那么容易。虽然你仍然想拿,但可能会有拖延或更少的情况。虽然李鸿章是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但他没有足够的权力强迫地方监事支付费用。此外,海军军费经常被用作其他用途。
光绪三年三月,清朝决定将原本从沿海关税中分配给海军的200多万两军费分配一半,作为西征工资,增加西北地区的“防御”力量。此外,海军费用的移动并不少见。
山西和河南遭遇灾难,朝廷从海军费用中挪用了20多万两人。河南需要买米来救灾,并搬走了4.2万人。即使在同治皇帝去世后,他也为他修建了一座陵墓,并从海军费用中挪用了4.2万人。其余的琐碎的钱,都无法列出。
[img]671608[/img]
这样,海军军费必然不足。此外,由于各地拖欠了厘金,军费只能从其他方式开始。为了补充军费的不足,李鸿章从淮军和长芦运库挪用了116万2银行,并利用直隶海防捐款112.8万2。
光绪十一年,海军衙门成立,由李鸿章担任。因此,随着权力的提高,地方督察可以强迫他们认缴军费,这最终勉强填补了海军军费的不足。清朝后来成立了海军。
晚清经济不是很发达。哪里有这么多钱买军舰?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