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轨在白江口遇到日本士兵,四战捷,焚其舟400艘,烟焰升天,海水红,贼大溃,余丰脱身而走”。-《旧唐书》。刘仁轨传》
中日历史上第一次纠纷发生在李唐高宗时期,历史上被称为白江口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唐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击败了日本几千年的野心。从那以后,日本失败了,派了大量的唐朝使者学习李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在过去的1000年里,它向中国鞠躬,尊重它。
公元一世纪左右,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分为高句丽(又称高丽)、新罗和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与中国接壤的隋唐高句丽入侵,为了与中国抗衡,高句丽与突厥、百济和与百济密切相关的日本形成了联盟,而中国则与受高句丽和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3月(唐显庆五年),在高句丽国的支持下,百济国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陆续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助。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攻打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和百官被俘到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系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到日本乞讨,并要求将百济王子丰璋放回日本做人质。
公元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令阿昙比罗夫率领170艘战舰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回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与此同时,日本试图支持朝鲜半岛的亲日政权,并为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内部权利划分不均。由于百济王子的要求,日本派出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发生在这种情况下。
[img]671932[/img]
日本派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立即派右威卫大将孙仁师带领军队增援与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
九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占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因此,唐军分为两条路:孙仁师、刘仁愿、新罗将军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从熊津沿着白江(现在韩国锦江入口附近)向周留城护送粮船,以便同时攻打周留城。
9月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在白江口遇到刘仁轨军,双方作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与百济国王协商,认为日军有400多艘战舰,唐军只有100多艘。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盲目地认为“我们争先恐后”。因此,在没有整改和部署的情况下,他们“率领日本混乱的中国士兵进入唐朝的军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唐军“左右夹船”,打乱了日军阵型,导致日军“溺水死者”所有的日本战舰都被烧毁了,有一段时间“海水尽赤”,成千上万的日本军队要么溺水,要么被唐军捕获。
[img]671933[/img]
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到高句丽,其余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入侵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志皇帝害怕唐军进攻当地。自公元664年以来,他在中国花了很多钱,修建了四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了对外政策,向唐朝屈服,开始以中国为教师,寻求自我完善。
唐朝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日本几千年的野心,俯首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