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罗拉多河大峡谷位于亚利桑那州西北部,长350公里,宽6至29公里,风景壮丽,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大峡谷的悬崖最深1620米。由于岩层的质地不同,颜色也非常不同。在不同时间的阳光下,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绿色、蓝色、紫色,仿佛是一道五彩缤纷、耀眼的彩虹;在月夜,大峡谷覆盖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表现出朦胧而富有诗意的艺术理念;如果是暴雨,这是另一个场景:在所有的小路上,水流瀑布般沸腾,谷底的科罗拉多河也狂怒起来。这种诗情画意的风景,无疑刺激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也为作曲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
当代美国著名作曲家格罗菲多次前往大峡谷。他兴奋地决心用音乐来描述大峡谷变幻莫测的美。 经过多年的酝酿,
格罗菲在1921年写下了第一个乐章“日出”,但十年后的1931年,当所有五个乐章最终完成时。
第一乐章
这是沙漠上日出的一幅风景画。 晨光在黑暗的夜晚洒上了黎明的五颜六色的斑点。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五颜六色的光芒宣告了新的一天的到来。
[img]671883[/img]
第二乐章
沙漠是安静而神秘的,但也是美丽而迷人的。当明亮的阳光反射到雄伟的岩壁上时,五颜六色的光线倾泻在大峡谷附近的沙子上,仿佛在巨大的画布上涂上了大自然本身的各种混合颜料。组曲的第二个运动是这种艺术概念。
第三乐章
一名游客骑着一头小驴在大峡谷的山路上行驶。驴蹄的“达达”声为牧童的歌声提供了不寻常的节奏背景。突然,越走越快的小驴滑倒了,这让游客们大吃一惊。然后单簧管生动地模仿了驴的叫声。幽默的气氛让人发笑。
游客们继续骑驴前行,潺潺的流水声描绘了科罗拉多河瀑布的美景。
很快,一个孤独的小屋映入眼帘。当游客走近小屋时,他们可以听到八音箱的叮咚声。游客在小屋前休息了一会儿后,继续以更轻更活跃的步伐前进,最后消失在远处。
第四乐章
夜晚的阴影掠过金色的天空。黄昏时分的平静和黑暗慢慢降临到峡谷中。当峡谷笼罩在黑暗的斗篷里时,远处传来了几声野兽的尖叫声。
第五乐章
大峡谷的暴雨特别壮观。转眼间,闪电划破黑暗的夜空,勾勒出峡谷岩壁的轮廓;震耳欲聋的雷声不绝于耳; 暴风雨铺天盖地,有压倒一切的威力。
雨后,大峡谷在月光下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英雄姿态,作者用田园诗般的旋律描绘了这一场景。
一般来说,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是一部绘画作品。作曲家在歌曲中适当地融入了一些爵士乐技巧,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内涵,而且给音乐带来了轻松活泼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音乐本身的“美国气质”。
在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中,我们可以找到美国爵士乐和感伤音乐在节奏、旋律和和和声方面的最佳扩展。格什温梦想把爵士乐上的感伤歌曲带到美国音乐厅。他的第一首音乐会作品《蓝色狂想曲》是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为模型的,也就是说,它是用所有交响乐队伴奏的钢琴独奏写的。
格什温后来学会了匹配器法,以便为他的音乐作品写出他认为最有效的器乐部分,但他邀请了一位熟练的改编者来编写《蓝色狂想曲》。这位改编者是美国著名作曲家菲尔德·格罗菲(Ferde
Grofe),这个人后来用他的配器来写他自己的一些作品——大部分都是美国场景的音画。他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组曲》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乐器色彩展览,用来展示自然的色彩和情感吸引力。
格罗菲的大峡谷组曲是如何创作的?它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