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的“玄武门之变”,史书上说是李世民被迫无奈,“兔子急了就咬一口”。我怀疑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李世民发动这场政变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你为什么这么说?
李建成被立为王子后,李世民拒绝接受。
事实上,李渊在太原出兵后,不仅参与了反隋,还参与了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攻占长安后,李渊建立了大唐政权,登基称帝。按照传统,他把长子李建成封为王子。
在古代,立长子为王子一直是正朔。然而,李世民拒绝接受。他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技能。此外,在他开始军队之初,李渊口头同意在世界上生活,并将他封为王子。他非常不满意,让李渊责骂他:“皇帝注定要上帝,而不是人力所能及的。你为什么要惊慌失措!”
由此可见,李世民觊觎王子的位置,是世界知名的事情。
[img]669422[/img]
二、扩大影响力,培养力量。
唐朝成立时,只有关中和河东地区,地域不大,世界仍处于军阀分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李建成留在宫殿里,帮助李渊处理繁琐的军事和政府事务。李世民掌握了军事权力,参与了世界的平静。
李世民能打好仗,先后平定薛仁高,击败刘武周和宋金刚,歼灭王世充和窦建德集团,刘黑凯和徐圆朗也被他打败逃跑。
随着唐代领土的扩张,李世民不仅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他凯旋回长安时也成为长安军民最受欢迎的战斗之星。
李世民还设立了一个文学博物馆来吸引文人和志士。对于有才华的人来说,他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的背景,并且善于利用知识分子。很快,方玄龄、杜如晦等一大群忠诚能干的大臣聚集在他身边。
与此同时,李世民也不顾前嫌,重用降将,如尉迟恭、秦叔宝等人都得到了他的信任和重用。
当时大家都知道秦王府有“十八学士”和“八百勇士”。如果李世民不觊觎王子的位置,而是安心成为一个富有的王子,他还需要如此大张旗鼓地吸引人才吗?
三、追回杜如晦。
据《旧唐书·杜如晦传》记载,为了避免争夺储备的悲剧,李渊不仅将李世民的兵权移交给了李元吉,还将李世民周围的大臣移交给了其他地方。杜如晦就是其中之一。
方玄龄知道后,对李世民说:“可惜那些人被调走了。但杜如晦是王佐的才华。如果你满足于成为一个富有的王子,你就不必在意他。如果你想管理四面八方,你必须是这个人。”
听了李世民的话,他立刻想尽办法追回杜如晦。
由此可见,李世民绝不愿做一个富贵王爷。
[img]669423[/img]
四、购买常何。
常何原本是李世民手下的将士,后来因功被封为玄武门守将。
李世民实力雄厚后,在魏征的指导下,李建成先后花了很多钱与尉迟恭等人交朋友。虽然尉迟恭拒绝了金钱的腐蚀,但他很快就成了李建成的心腹。
然而,随着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间斗争的不断升级,常何在李世民的劝说下回到了李世民的阵营。因为他是李建成的心腹,他不仅可以为李世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在玄武门的变化中关闭玄武门,阻断门外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士兵,为李世民发动政变提供宝贵的时间。
当然,成功绝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方玄龄、长孙无极等人一直在给他提建议,并不断鼓励他下定决心发动政变。可以说,他和方玄龄已经是绑在绳子上的蚱蜢了。发动政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毕竟,随着他的力量和军事力量的削弱,他的机会将永远消失。
玄武门变化后,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成了刀下鬼。为了不引发社会动荡,李渊明白李世民的势力是无法控制的。他不得不把李世民当作王子,很快就主动把王位禅让给了李世民。
五、修改史书。
根据《老唐书·楚遂良传》,楚遂良是李世民时期的日常生活,他的职责是记录李世民的日常生活言行。他的工作不受政府管理,比如太史官。
在历史上,皇帝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从来没有被皇帝看到过,这是一条规则。然而,李世民成为皇帝后,几次要求楚遂良阅读他记录的历史书籍,都被拒绝了。
李世民颇不甘心,于是让房玄龄想办法拿到楚遂良记载的史书。
看完之后,李世民非常不满意,他说:“昔周公朱管,蔡而周室安,季友毒叔牙而鲁国宁。”并强调房玄龄应该“直书玄武门”。
此后,经过七次修改史书,“仁慈”的李建成终于被黑成了贪酒好色、为人奸险的窝囊废。玄武门的变化演变成了李世民灭亲的正义行为。
可见,如果李世民被迫无奈,他还需要修改史书,为自己漂白吗?
揭秘:玄武门的变化是李世民被迫的吗?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