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全叙、人事部长,雅称大冢宰。是官部最高长官,是中央六部尚书之首,负责全国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唐宋为正三品,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一般称为天官、墓宰、太宰。官部尚书相当于现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事部部长。
官部尚书者,初汉成帝置列曹尚书四人。一是常侍曹,主宰相御史公卿事。后汉初期,光武改为常侍曹为官部曹,主选齐祠事;后汉末期改为选部曹;魏朝也是官部曹,专掌选职,右于诸曹尚书。至宋,置二官部尚书,寻复省一人。沈约《宋书》云:一开始晋世散骑经常侍者的选择和侍者的选择没什么区别。后来职位分散,用人越轻。宋孝武想重新选择,待官部尚书任重,然后分官部置三人,以轻其任。蔡兴宗谓人说:“选曹要重。"经常侍闻谈,改名而不以实。虽然主意认为轻重,但人心怎么会改变?自汉及魏,授此职者,或云吏部尚书,若授曹尚书,直云尚书。汉、魏、晋世,若授吏部,即云以某为吏部尚书;若授他曹,云某为尚书。至晋、宋、齐已后,始云某教工部、刑部、五兵、度支等尚书耳。所以历代职官之书,都是别纪官部尚书,不与诸曹同。
[img]669856[/img]
吏部 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务、国库和人口统计
礼部 负责贡献、祭祀、仪式
兵部 负责军事
刑部 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大理寺负责具体审判。刑部、御史台、大理寺组织重大案件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 负责工程建设
官方签名。东汉时期,官员曹被改为尚书常侍曹,魏晋后被称为官员。隋唐五代被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
官员部下设有官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负责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初主持科举考试,开元24年将主考权转送礼品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入侵诸使职,总部任免官员的权力日益削弱。长官称官部尚书,将官部侍郎二人。曾改名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不变。只有宋代使职盛行,官员的职务由审官院和东西泉掌管,官员的尚书也不治本事。
晋书.职官志:“后汉光武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祠祭事,灵帝以侍中梁虎为选部尚书,在此见曹名。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
《新唐书.百官志一》:“官员。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泉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才、劳效等优劣为准。它属于四种:一是官部,二是司封,三是司勋,四是考功。”
官员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最高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