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廉(557-637)是唐初的历史学家。他的父亲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去隋朝当官,搬到了北方。因此,《唐书》中的《姚思廉传》被称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他的父亲姚察,在陈时任官部尚书,陈梁二史未成。他从小就学习历史,后来曾任隋朝王杨玉侍读。唐李渊称帝后,是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的学士。自玄武门之变以来,进任太子洗马。贞观初年,又任作郎,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被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年)成为梁书(50卷)、《陈书》(30卷)是二十四史之一。还有《文思博要》,已经失传了。
姚思廉在写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他父亲完成的旧历史手稿。从贞观三年到贞观十年,持续了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和陈书的写作。虽然姚察和姚思廉的父子都是历史学家,但他们都有很深的写作素养。在史文写作方面,文字简洁朴素。他们努力戒掉对修辞的华丽和浮华的追求,继承了司马迁和班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风格,这在南朝历史上是有价值的。
[img]668100[/img]
姚思廉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还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多次治愈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难病症,得到了很多奖励。名声越来越大,以至于边地和外地都来求医。僧垣每一份礼物都回给了察兄弟。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这种更丰厚的收入,游历学习,买书,见识越来越广。姚察十三岁时才华横溢,于宣猷堂听讲难,儒者称之为。姚察勤奋好学的精神保持了一生。即使当了陈朝官员的书,他还是大力寻找世界书籍,遇到没见过的书马上抄下来。他聚书多达万卷,全部阅读,为梁、陈、隋之际公认的著名学者。隋平陈之后,隋文帝杨坚也很高兴得到姚察,他对臣下说:今天闻姚察学行无比,我平陈唯得这一人。姚察的作品非常丰富,包括《汉书训诫》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各一卷,以及《文集》20卷,并行于世。@ 还有未写的梁、陈二史。
[img]668101[/img]
这种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很好的影响。他年轻时喜欢历史。他不仅聪明,而且努力学习。除了阅读,他没有其他爱好,甚至从不问家人的生活状况。
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从南北朝分裂到隋唐统一的时代,他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石参军衡阳王府法曹,转会审王主册。进入隋朝后,补汉王府参军,掌记室寻找河间县司法。进入唐朝后,他被授予秦王府文学,贞观第一次搬到作郎和弘文馆学士。贞观九年(635年)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子。事业还是比较顺利的。
杨迪皇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接前往长安。此时守卫长安的是隋朝杨帝孙子代王杨宇,姚思廉正在隋朝任职,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惊恐地走散了,但姚思廉依然为代王服务,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喊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不对王无礼。冲进去的所有士兵听到这句话都很震惊。他们看到思廉一个人陪着代王,无所畏惧,心里很佩服,就停在大堂的台阶下。李渊听说后,允许思廉帮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在顺阳阁后,思廉才哭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的人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因此,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欣赏并重用姚思廉。李渊称帝后,立即授思廉为秦王文学。秦王李世民开办了一所文学院,招募了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18名具有文武战略和文史知识的博学者,他们受到了延长和尊重。姚思廉是十八学士之一。
[img]668102[/img]
武德年间,李世民率军前往鲁南征讨徐圆朗。战争间隙,他与人们讨论隋朝事件,谈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护代王的举动,叹了口气:即使是古人也很少见姚思廉面对利刃而展示大节。当时,思廉远在洛阳,于是李世民专派使者带着丝绸三百段赏赐思廉,并附信说:想要节义之风,所以有斯赠。这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礼物举动。著名画家阎立,李世民秦府十八学士图,并命文学楚亮各为赞语,对思廉的评价是勤奋,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从史学才能和政治节操两个方面来赞扬思廉。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成为王子,思廉立即升职为王子洗马。
对于政治事务,姚思廉直言无隐,督促太宗勤于国事。太宗因思廉是秦府的老人,允许他随时秘密上演政事得失,思廉也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政事的看法,展尽无所讳。一年夏天,唐太宗准备去九成宫避暑,思廉劝诫道: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言辞真诚尖锐。唐太宗不得不解释说:我有气病,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给予50匹丝绸奖励姚思廉的直接建议。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受哀悼,为之放弃了一天,赠送了太常卿康,昭陵特许埋葬。
唐初史学家:姚思廉的生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