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廉(557-637)是唐初的历史学家。他的父亲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去隋朝当官,搬到了北方。因此,《唐书》中的《姚思廉传》被称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
除了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外,姚思廉的一生主要取得了历史上的成就。
[img]668097[/img]
隋大业五年(609),姚思廉奉杨帝之命,与居民崔祖俊修《区宇图志》,这是一部历史地理作品,共250卷。
在描述唐修国史时,唐代史家刘知几指出:贞观初,姚思廉写纪传,粗成30卷。这是武德贞观二朝唯一一次修成纪传体国史。因为国史上的思廉修是贞观初,所以推测其内容应该是武德朝史。这部国史的本来面目已经看不见了。唐高宗显庆元年(656),长孙无极与令狐德芬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80卷,显然,思廉的国史为其奠定了基础。
[img]668098[/img]
姚思廉花了几十年时间写的重要历史,当《梁书》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时、《陈书》。他的父亲姚察不仅以文学闻名,而且致力于修梁、陈二史。他在梁、陈、隋都担任过历史职务,参与过国史的修编。并在陈宣帝时开始修前代史——梁史。陈亡入隋后,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诏授姚察秘书丞,命其写梁、陈二代史。这样,在官方的支持下,姚察开始了全面系统的编纂工作。姚察死于大业二年(606),二史尚未修复。临终时,他把修写的例子交给儿子,告诉他继续写完。思廉哭着接受了父亲的委托,从此开始续写。经内史侍郎虞世基奏闻隋杨帝,得到官方支持。
唐初,姚思廉参与了两次诏修前代史的写作。第一次是武德五年(622),唐高祖圣旨修前六史。梁、陈史的分工是: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王子洗马萧德言修梁史、秘书长窦金、欧阳查、秦王府文学姚思廉修陈史。但这次修史没有成功就放弃了。二是贞观三年唐太宗诏修前代五史,思廉受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正月,《梁书》、《陈书》同时修复了《北周书》、《北齐书》、隋书一起修成上进。
[img]668099[/img]
梁、陈二史是姚父子继续工作的。贞观初,魏征也参与了修写。那姚思廉对梁、陈二史做了多少工作呢?从书中史论的签名中大致可以看出端倪。《梁书》有三卷无史论,署陈吏部尚书姚察说二十五篇,另有署史臣陈吏部尚书姚察说一篇(史臣二字为衍文);署史臣曰二十七篇;署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征一篇。《陈书》有一卷无史论,署陈吏部尚书姚察说二篇;署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征一篇;署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征考察书,参详故老,云一篇(补充史实);署史臣曰三十三篇。从以上数字可以大致看出,就梁书而言,姚察和姚思廉所写的基本相当,而《陈书》则多为思廉所写。魏征以监修身份指导,共写了三篇论。尽管姚察有开创之功,但思廉对梁、陈二书的贡献最大。从写作数量来看,思廉明显多于姚察。而且,思廉在贞观初奉诏修史,需要根据唐朝的政治需要对姚察写的部分做出必要的改变。思廉对梁、陈二书有续写、整理、定稿的功效。没有思廉的尽力,这两部史书就很难出版。所以梁、陈二书题姚思廉写,全世界从来没有异议。这两本书基本上反映了姚思廉的历史思想和文风。
揭秘:姚思廉一生对史学的贡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