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中国的官制有“内朝”和“外朝”的区别。内朝由皇帝领导,外朝由宰相领导。首相和皇帝之间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权力关系,他们既是合作伙伴,也容易产生矛盾。皇帝要削弱宰相的权力,往往会提拔和扩大内朝。汉武帝从民间提拔了许多儒家作为自己的侍从。他们可以给皇帝讲课,也可以给皇帝一些建议,说一些民间的真实情况。
翰林学士的出现也来自于此。翰林学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初的李世民时期。当李世民还是秦朝的时候,他设立了一个文学博物馆来吸引世界上的人才。这些人对他很有帮助,从世界到玄武门都是很好的帮手。后来,当他成为皇帝后,李世民继续吸引有才华的人留在他身边。
[img]668320[/img]
这种做法一直被后来的皇帝继续下去。他们属于皇帝周围的皇家文人,被称为翰林法令。他们负责向皇帝讲课,供皇帝娱乐,提供一些建议,偶尔起草一些不重要的法令。翰林学士的正式出现是在唐玄宗时期。唐玄宗将过去的翰林法令与翰林学士区分开来,并专门建造了翰林学士学院。
翰林侍诏仍然主要是陪皇帝消遣,而翰林学士则专门负责起草诏书,担任顾问,可以参与决策。要知道,唐初起草诏书的主要责任是中书舍人。他是皇帝的秘书,但隶属于中书省,也就是宰相的下属。
[img]668321[/img]
一个制度的出现背后一定有实际因素的推动。唐朝中期,随着政务的不断增多,中书舍人要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无法维持。因此,皇帝从其他部分调动了一些有才华的人来协助中书舍人完成工作。后来,唐玄宗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导致了翰林学士学位。
翰林学士的出现意味着圣旨不再由中书舍人完成。朝廷圣旨分为两部分。翰林学士发布的圣旨被称为“内部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圣旨。中枢舍人发布的圣旨被称为“外部制度”,属于一般圣旨。翰林学士的入选标准不是基于资格,而是更注重个人知识和才能。
他们不属于任何部门,只对皇帝负责,属于皇帝的“私臣”,身份很高。然而,他们没有等级,更不用说薪水了。@ 翰林学士经常需要兼职其他官职。皇帝也通过翰林学士的成立从首相那里划分了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像是皇帝的秘书和顾问。
翰林学士成立之初,权力并不大。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事务越来越多。翰林学士需要承担更多的事情。皇帝会和他们讨论许多重要的事件,如皇后、首相和王子,让他们参与决策并起草诏书。到了安史之乱后,随着藩镇的割据,宦官势力猖獗,皇权衰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皇帝往往更加依赖翰林学士,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力。以至于后来,翰林学士甚至被称为“内相”。
翰林学士属于什么职位?唐代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