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众多诗人中,有两位以关注农民疾苦而闻名的“三农诗人”。一个是晚唐诗人聂夷中,他的代表作是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卖新谷。医得眼前疮,挖出心头肉。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以其深沉的悲痛笔触,对晚唐农民的痛苦生活寄予深深的同情。另一位诗人比聂夷著名得多,妇孺皆知。
[img]665304[/img]
他是晚唐诗人李绅。他的代表作《慈农二首》:“春天种一粒谷子,秋天收获一万粒谷子。世界上没有闲暇的田野,农民们仍然饿死。锄头的中午,汗水滴落在土里。谁知道,每一粒中餐都是辛苦的”。这两首诗一直被称为古代农民诗歌的代表作,一度入选小学语文教材,李绅的名字也是天下皆知。
然而,尽管他们都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诗人”,但他们的背景却大不相同。聂义忠是一个出生在贫困农民家庭的孩子。他从小就“努力工作,尝尝酸,知道农作物的困难”。成年后,他的职业发展也非常糟糕。他只有34岁才被录取,但没有钱管理。他在长安“失业”了十多年,很穷。直到将近50岁,他才在华阴县长的最后一个职位,很快就抑郁了。
李先生的人生经历与聂夷中正好相反,可以用“春风得意、富贵荣华”来形容。李先生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他的高祖李敬玄深受武则天的喜爱。他曾担任中国书法令。他的祖父和父亲是唐代的州县官员。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先生“形状小巧精悍,能写诗”,思维敏捷。他年轻时以诗歌而闻名。同情农民的诗歌是他年轻时的作品。
元和元年,李绅高中进士,踏上仕途。李绅非常擅长钻营,是一位关系学专家,他千方百计地与当代权相元祯、李德裕交朋友,成为他们的心腹干将。李绅在朝中有靠山,仕途也进入了“快速通道”,历任御史大夫、兵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李绅先后受到唐穆宗、唐敬宗的青睐,从此更上一层楼,开成元年担任宣武军节度使,然后调任淮南节度使。
五年后,李先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入阁拜相。他被任命为司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成为唐朝宰相。虽然李先生的《同情农民》诗充满了情感,但它就像一个关心民生和世界的清官。但现实中,李先生的真实形象与此大不相同。他在酒桌上的丑陋被另一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记录下来,这使他的形象崩溃。
据《本事诗》记载,会昌元年前后,刘禹锡调任苏州,担任苏州刺史、集贤学士。大司空李绅来到苏州小住。有一次,李绅举行宴会,宴请了一批当时的名人和官员陪同,刘禹锡也在其中。当时的唐朝已经到了残灯末庙,外忧内患百弊,民不聊生。但位居三公的大司空李绅却行若无事,席间美食罗列,海陆杂陈,丝竹管弦不绝于耳,极其奢华。
[img]665305[/img]
李先生仍然觉得不愉快。他吸引了几位漂亮的歌手在晚宴上唱歌跳舞。李先生喝醉了,不顾自己的身份,和歌手们开玩笑,充满了丑陋。看到这荒谬的一幕,刘禹锡忍不住心里百感交集。
回去后,他写了一首名诗:“高髻云仆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常见闲事,断江南刺史肠”,最后一句还有一个版本“断苏州刺史肠”,与此类似。这首诗表达了刘禹锡对李绅等达官贵人的极大愤慨和谴责,他们喝醉了,沉迷于享乐。这首诗在后世流传,其中“司空见惯”成为众所周知的成语,揭露了李绅丑陋的灵魂,使他的形象崩溃。
揭秘:唐代诗人在酒桌上有多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