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崛起后,蒙古人迅速扩张,忽必烈时代建立了一个广阔的帝国。然而,作为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实际上只控制蒙古祖庭和宋金故地。元朝自忽必烈以来,政局动荡不安。1368年,享受国运不到一百年的元朝在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被推翻。元顺帝从元大都仓皇北奔,回到了蒙古人的龙兴之地。继续保持历史上被称为“北元”的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外国政权在中原失败后全身而退的奇迹。同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国号大明。
然而,元廷被迁后并没有崩溃,而是试图再次进入中原,不断发动对大明的反击。朱元璋计划借此机会一举消灭蒙古残余势力,彻底解决北方边境问题。但无论是朱元璋时期的七伐蒙元,还是朱棣的五征漠北,都未能完全摆平蒙古。永乐皇帝死后,大明和蒙元进入了相当长的对抗和拔河阶段。虽然总的来说明朝早期一直处于攻势之中,但明中后期也有土木堡之变,大明皇帝被生擒的悲剧。为了抵御蒙古人的进攻,明朝不得不大修长城。就这样,北元蒙古和明朝两个政权隔着长城对峙了200多年。在终明时期,北方的边缘问题从未得到成功解决。
那为什么明朝200多年来没有完全解决已经退守关外的蒙元残余势力呢?
[img]664272[/img]
@ 蒙古人进入中原的时间很短,元朝只持续了不到一百年。蒙古人作为元朝统治集团,尚未完全接受汉族的农业文明。忽必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国传统封建王朝的统治制度,但始终不热衷于维护中国封建王朝核心思想的儒家思想。虽然元朝也恢复了科举制度,但时间很短,只针对汉人。显然,蒙古人自身的汉化程度并不深,也没有完全摆脱游牧民族的习惯。虽然蒙古在元末的军事力量已经衰落,但一旦他们回到草原上,他们迅速恢复了游牧民族的凶猛和勇敢,以及灵活多边的战斗特征。虽然明朝军队曾经深入漠北,但蒙元的主力却无法完全消灭。而明朝中后期,蒙古内部出现了分裂,这使得明朝更难彻底消灭蒙古人的势力。
[img]664273[/img]
@ 在明朝中后期,正统王朝的地位得到了巩固。没有对蒙元势力复辟的担忧,缺乏进取的动力。此时,北元小朝廷日益衰落。蒙古已经分裂成多股势力。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权当然不会选择劳动人民和金钱的军事手段来解决,而是更愿意通过政治分化、经济封锁等长期消费战来打败蒙古人。此外,明朝的政权主体是农业文明的代表,对占领草原等粗糙的土地不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解除北方边界的安全隐患。因此,消耗战和封锁战是首选。
事实上,如果不是小冰河时期的到来造成的自然灾害和明末政治腐败造成的人为灾害。总的来说,明朝对蒙古的战略是没有问题的,完全有机会取得成功。不幸的是,历史没有假设。到最后,明朝还没有完全消耗蒙古人。然而,后来的清朝统治者部分继承和改进了明朝对蒙古人的战略,并在明朝对蒙古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系列手段,如和谐、宗教控制和区域控制,最终驯服了蒙古的抵抗力。
为什么明朝在200多年内没有消除蒙古北元的残余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