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们来说说“有见”。、“常见”和“空洞”。这三个概念并不复杂。如果你明白“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没有我”,看到“五个内涵都是空的”,那么你的眼睛就是“空洞的”,你通过外表看到世界的本质,这个本质是“不恒定的,没有自我”,也就是“空虚的”。
假如你看到的世界不是“无常”而是“有常”,不是“无我”而是“有我”,那么你的眼睛还停留在“常见”和“我见”上。
让我们举个例子。如果有一个叫欧阳峰的人站在你对面。这时,有人问你“欧阳峰在哪里?”你指着对面的欧阳峰,那就是“我看到”。
如果你问你“欧阳峰在哪里?”,你挠了挠头,想了想,说:“我昨天还见到他。”这是“常见”。你的分离心太重,无法理解佛教的真谛。
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佛教的真谛,打破了“常见”和“我看到”,我们会尴尬地发现很难与人交流。
如果有人问你“欧阳峰在哪里?”,你会回答“没有这个人”,这是“空洞的”。但如果欧阳峰昨天杀了一个人,警方调查了这个案子,问你“欧阳峰昨天在哪里?”虽然你目睹了欧阳峰的所有行凶过程,但此时你带着“空洞的洞察力”,表现出一张不知所措的脸,说没有这个人。你也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佛教不能完全复制到世俗的生活中。学习佛教应该远离喧嚣,走进深山和森林,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你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世俗的人,那么你不妨遵循习俗,用“常见”和“我看到”来回答问题。但无论如何,你总是必须明白,这只是一种习俗,而不是一种正确的知识。
[img]664806[/img]
“空”和“无”是佛教的真理,这是“真谛”;俗世的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应该是俗的,这叫“俗”。“真谛”绝对正确;“俗”是打折的“真谛”,是通往“真谛”的中介,不靠谱却离不开。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真谛”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当然,像许多概念一样,佛教派对的“真谛”、对“俗意”的解释各不相同。就像“极微”到底有没有一样,有部派说有,大乘各派说没有。
从真谛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是五蕴的因缘和合,这些因缘的本质是无常,空与苦,空无我。
[有见]、[常见]和[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