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提到的头衔继承感觉非常混乱。有的减少了,有的没有减少,有的根本没有头衔。为什么?不减的是林如海家:“林如海的祖先曾袭击过列侯,今至如海,经历了五代。一开始,他只封杀了三代人。。。额外的好处,比如海的父亲,又袭击了一代人。”四代列侯应该是侯伯子男。
减等的一般理解是,公侯伯子男一级下降,秦可卿葬礼上列出8公里的其他六个家庭。有这样一个例子:“镇公牛清朝的孙子现在袭一流的伯牛继宗,理国公刘彪的孙子现在袭一流的儿子刘芳..修国公侯晓明的孙子世袭一流的儿子侯孝康”,但这三个人都是国公(公爵)的孙子,但一个是伯爵。两个是子爵减了三等。
此外,还有一个代表是贾赦,他的父亲是荣国公(公爵),他是一等将军,贾珍也是。”(贾蓉)曾祖,原京营节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毛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将军贾珍,其他六公里也有。”齐国公陈毅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为什么他们没有侯爵的爵位?
@ 我们认为“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清朝异姓勋臣的爵位制度,误以为清朝实行五等爵位制度和降袭制度造成的。
(1)清代勋臣爵位有攻次限制。简而言之,爵位越高,继承次数越多,爵位越低,继承次数越少。比如一等公可以继承26次,二等公可以继承25次,三等公可以继承24次..一些低级爵位只能攻击3次,这只是清朝中后期的规律。清朝建国之初,爵位水平与继承次数没有严格联系。同一级别的爵位可能有不同的继承次数,也有“A爵位高于B,但A的继承次数低于B”的情况。林如海爵位属于这一类:虽然相对较高(攻击列侯),但次数较少(只攻击三世),后来依靠额外的加恩(这种事情在清朝确实存在),只增加了一代。但到了林如海,攻次已尽,就没有爵位了。
(2)清朝爵位主要分为宗室、外藩蒙古、觉罗、异姓勋臣三个制度。宗室爵位是逐步递减的(注意,并非所有宗室爵位都是逐步递减的);异姓勋臣的爵位不逐步递减。异姓勋臣的头衔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封原头衔,如一流的儿子或一流的儿子,一流的儿子或一流的侯;也有攻击,但不是逐步下降,如一流的公去世,皇帝下令:他的后代攻击一流的叔叔。直接降了好几级,然后就是一等伯世袭。就像书中一样,国公牛清的孙子攻一等伯、刘彪、侯晓明的孙子攻一等子。在清朝,爵位传到某一代几级突然下降的例子并不少见。
(3)清朝的爵位制度不是五等爵,而是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云骑尉下有恩骑尉,但性质不同,暂时不论)。在品级上,公、侯、伯都是超品,子是正品,男正二品,轻车都尉正三品,骑都尉正四品,云骑尉正五品。也就是说,二品以上的爵位使用五等爵的名称,三品以下的爵位不使用五等爵的名称,但系统是相同的系统,名称不同。这样,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为什么贾珍、陈瑞文、马尚没有公侯伯子男的头衔?他们的爵位只有三个产品,不能用公侯伯子男的名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头衔消失了,而是头衔减少了。
【注:清初官爵混一,爵位混用武官名,包括公侯伯子男。子爵最早被称为总兵官,男爵被称为副将军,轻车都尉被称为参将和游击,骑都尉被称为准备。都是武官的名字。】
(4)由于清初官爵混一,爵位与官位有点相似,即实行阶升制。从云骑尉(1)开始,向上一级提高,分别是:骑都尉(2)、骑都尉和一云骑尉(3)、三等轻车都尉(4)、二等轻车都尉(5)、一等轻车都尉(6)、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7)、三等男(8)、二等男(9)、一等男(10)、一等男兼一云骑尉(11)、三等子(12)、二等子(13)、一等子(14)、一等子兼一云骑尉(15)、三等伯(16)、二等伯(17)、一等伯(18)、一等伯兼一云骑尉(19)、三等侯(20)、二等侯(21)、一等侯(22)、一等侯兼一云骑尉(23)、三等公(24)、二等公(25)、一等公(26)。
比如某甲立了战功,论功行奖,这个功劳可以封云骑尉;两个月后,某甲又立功了,这个功劳也可以封云骑尉,但某甲已经是云骑尉了,封什么爵位?然后两个云骑尉合在一起(1+1=2),晋骑都尉。两年后,某甲又立了两个功劳,能封两个云骑尉,好吧,那就(2+1+1=4),晋三等轻车都尉。也就是说,这种一、二、三等是功行赏阶升制的需要和遗存。以上只是对清朝不同姓氏勋臣爵位的简要介绍。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细节,你可以去雷炳炎的《清代八旗世爵世界职业研究》。这是一篇博士论文,已经出版,写得很好。爵位的继承与继承人是否有长子无关。只要是合法继承人,水平就不会受到影响。此外,《红楼梦》的官爵名字故意混乱,但采用的制度蓝本是清朝的制度。
为什么贾代善的爵位还是超级德国公,到贾赦就成了一等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