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受魏晋南北朝降门阀制度的影响,唐初仍有一些崇尚门第的习惯,李延寿未能避免习俗。他在《北史·序传》中津津乐道地讲述了自己的先世故事,自称是“李氏先”。李耳被尊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地位。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宣布李耳是他的祖宗,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定三教顺序为道、儒、佛。李延寿以李耳为祖,旨在表明自己是圣贤,与当代皇帝同出一祖。在同一序传中,长篇积累地列举了历代祖先的仕宦情况和功绩,形同于写家谱,表现出强烈的门第观念。他不仅痴迷于祖先的荣耀,而且对自己现在的名声表现出不满。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一样,李延寿走上了治史之路,这与家学的渊源是分不开的。曾祖李晓,字仁略,“博涉经史,早有时名”,“训旭子弟,咸以学行见称”,当时人们高度赞扬;祖父李超,字仲举,“博涉经史,不守章句业”,颇具创新学术气息。
他的父亲李大师尤其对延寿产生了重大影响。李大师,字君威,“少有描述之志”,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善于作文,尤其是历史学,“备知前人故事,若指掌;商业比当代人物更好”。大师一生经历了坎坷。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几个小官,晋升很慢。杨帝末年,政治腐败,官员腐败成风,大师任信都(今河北冀县)县司户书佐,“独守清戒,无所求”,生活十分尴尬。郡丞鞠孝棱感佩地说:“后来岁寒,这言公得之。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窦建德据河北称,建德军大师为尚书礼部侍郎。起义军被唐兵镇压后,大师被流放到西会州。他在那里郁闷不乐,作《思赋》寄怀。当时守卫凉州(今甘肃武威地区)的杨恭仁看到了这一赋,非常欣赏大师的才华,于是把他召到府内,深受尊敬。大师早就有编织南北朝史的志向,此时正有闲暇时间,而且杨恭仁家里藏书丰富,可以尽情阅读。所以大师在历史上辛勤工作了几年。到了武德九年(626),唐朝大赦天下,大师才能回到京城长安。他的老朋友房玄龄和封德彝已经是朝中高级官员,劝他留在北京当官。他无意进入,于是回到河南家乡继续写南北朝史。不幸的是,两年后,他病逝,起诉尚未完成。
史学贡献
延寿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是独立完成两部正史《南史》、《北史》。写南北朝史是李大师的夙愿,也是一种大胆新颖的做法。在那个时代,历史学家习惯于或模仿某个朝代的历史,或模仿司马迁从古至今的通史,那么为什么李大师只是把几代历史联系起来呢?他认为,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南北政权相互攻击。各国的历史学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南称北为“索虏”,北称南为“岛夷”。由于偏见,他们记得其他国家既不详细,也往往不诚实。隋唐统一后,这些史书似乎与时俱进。为了充分真实地反映南北朝的历史,李大师计划模仿《吴越春秋》的风格,并在南北朝编年史书。然而,李大师在写完这部编年史之前就去世了。李延寿从任史官之初就开始收集资料,决心完成父亲的遗愿。
南北朝编年史李大师完成了多少?在《北史·序传》中,李延寿在父亲的旧稿中,齐、梁、陈、周、隋五代的事情“前所未有”。由此可见,李大师编写了南宋、南齐、北朝魏三代史事。当大师还活着的时候,这三代人有一本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史书供参考,即沈约的《宋书》、萧子显的《南齐书》和魏收的《魏书》。碰巧,梁、陈、齐、周、隋五代历史参与了贞观年间的撰写,这是大师旧稿中所没有的。延寿可以根据修复历史的有利条件更新。延寿除了完成史局规定的任务外,“由于编辑的业余时间,昼夜抄录”,工作极其辛苦。两年后,延寿因事离开历史局,数据远未抄录,“以所得者为次,但仍多阙,未得及终”。幸运的是,在贞观的中后期,延寿又被允许修复《五代史志》和《晋书》,于是他进一步“遍得披寻”,继续全面收集史料。延寿还利用能够接触官藏史书的有利条件,完成了父亲旧稿的内容,“因兹复得调查宋、齐、魏三代未得者”。由于五代历史建成后,暂时没有公开传播,只是藏在秘书馆里,延长寿命“不敢让人抄”,只能作为历史学家复制,因为“贫穷的家庭”,没有钱雇人复制,需要各种历史书必须自己复制。延寿从八部正史之外,在正史所没有的1000多卷更勘杂史,都是编入的,它的麻烦就是剪掉。八代正史共566
卷,加上1000多卷杂史,延寿是在抄录和调查如此巨大数量史书的基础上写成《南史》的、《北史》180
卷、史料准备与最终成书的比例约为10-1,可见延寿作史的勤奋精神和认真态度。
延寿自述“始末修写,凡十六年”,是指具体编写过程所需的时间。他从贞观十七年(643)开始编纂,“本纪依司马迁体,以次连缀”,到显庆四年(659)成书,时间为十六年。如果还包括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七年的历史资料收集时间,则延长寿命为《南史》、《北史》的诞生付出了30年的努力。延寿虽然继父遗志修史,参照父亲未成稿,但并没有遵循父亲旧稿的风格。李师傅的作品是模仿吴越春秋,作为编年体;延寿的作品模仿《史记》,是一种纪律传承,但与《史记》并不完全相同。这是一种介于《史记》和《汉书》之间的风格。
司马迁的《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古代黄帝到西汉武帝。班固的《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描述了西汉一代的历史。后世史家纷纷模仿《汉书》的体例,修复前代史。唐初,官方将《史记》以下的历代传体断代史列为“正史”,视为正宗的史学。然而,唐以前修过的七部正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由私人修复或由官方批准,以个人力量完成。延寿时代,建立了官修史书、宰相监修制度,确定了官修前代纪传体断代史的统一局面。南北朝各代纪传体史书除前代修复的三部外,其余由本朝刚刚补齐,这些书都是本朝“任命”的。李延寿只是一个普通的历史学家,但他不得不重建南北朝的历史,整理和纠正皇帝批准的历史,表明他是一个更有勇气和责任感的历史学家。他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完成父亲修炼南北朝通史的遗愿。第二个原因是他对现有的南北朝各断代史不满意。他在《书表》中批评这些史书记叙述矛盾,“互陈闻见,差异很大”。他还认为这些史书收集的史料不广,而那些被忽视的史料“容易湮灭”。如果他们不快速使用它们,即使他们将来想纠正史书的损失,他们也会“寻找无所事事”。
什么样的制度影响李延寿? 他在史学上的贡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