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是古代历史上科举考试最完整、最严格的时代,形成了医院考试(即儿童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选拔制度。为了脱颖而出,实现经济世界的理想,成千上万的学者在考场上进行了笔墨横飞的“战斗”(本文只讲文科举)。
[img]662650[/img]
顺天府贡院1902年。
[img]662651[/img]
顺天府贡院号舍于1902年。
乡村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也被称为“秋季考试”,持续九天,农历八月连续三次,每次三天。考试也每三年举行一次,也被称为“春季考试”,也持续九天,农历二月连续三次,每次三天。科举考试在贡院举行。
[img]662652[/img]
1906年,顺天府贡院,两侧是按千字文排序的号楼,远处是明远楼,用于监考。1905年,清廷废除了科举制度,拍照时贡院被废除。
除了几十年的艰苦学习,明清读者参加科举考试的九天也是贡院考试的生死大关。一些学者在意外中无法忍受。不幸的是,他们死在考场里。
1909年,俯瞰顺天府贡院。
1463年(明朝天顺年间),试验第一天,顺天府贡院着火,90多名考生当场被锁在考场内。明英宗给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埋在朝阳门外,被称为“举人冢”。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上疏皇帝将贡院的木屋改造成砖木结构,提高了防火性能,并延续到清朝。
1910年,南京、江南贡院号舍。
1864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停止了13年,江南乡镇考试正式开始。乡镇考试应于农历八月举行,但贡院的改造将考试推迟到11月,赶上了大雪的恶劣天气,数十名虚弱的学者被冻死了!晚清官员张吉新在日记中写道:“去年12月18日,北京新闻、南方大雪、冻死士兵和50多名军队。”
1910年,江南贡院号舍。
对于大多数没有经历过极端悲剧情况的学者来说,通过三到九天的考试并不容易。根据清朝的制度,乡村考试从8月初九开始,每次考试持续三天两夜,共九天六夜。在此期间,考生的食物和饮料都在一个6英尺高、4英尺深、3英尺宽的房间里(面积几乎不超过1平方米)。
1910年,江南贡院明远楼。
[img]662653[/img]
农历八月还是比较热的,“秋老虎”很猛,蚊子横冲直撞,尤其是江南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放置在号巷尾部的粪桶被热气蒸汽,气味弥漫,令人窒息,直接影响考生的表现。
清朝考生的“小抄”是中国科举博物馆收藏的。
为防止作弊,科举考试有严格的搜身制度,杜绝携带小抄蒙混入场,但仍有考生挖空心思,冒险夹带。
民国初年,已倒塌的江南贡院号楼。
明清科举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不容易成功!很少有著名的学者真的很优秀!大部分人都是“陪考”,熬了二三十年,白了少年头,空虚悲伤!
明清读书人考科举有多苦?考场被活活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