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场景。一些富有的达官贵人从怀里掏出一大堆银票,在各种消费场所挥金如土。这个时候,江湖上总会有一些毛头贼或者一些看钱眼开的市场恶棍。看着这些银票,他们的眼睛闪闪发光。有时候看的时候难免会想到一个问题。当时没人模仿这些银票吗?当时没有防伪技术。只是古人遵守法律制度吗?
[img]655732[/img]
银票细节图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在北宋生产的,当时被称为“交子”,主要是四川人便于携带交易的产物。后来,宋朝官方发行了各种类型的纸币,如会议、货币引用和关子,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发行纸币的官方机构。然而,在纸币发行之初,出现了大量银票欺诈案件。宋代的纸币上直接印着这样一行字:伪造者被处决。但假币的产生还是无法消除的。
交子铜印
然后到了明末清初,伪造假币的嚣张气焰戛然而止,让很多人不解。官方采取了什么措施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我们应该从印钞材料入手。宋代,我们用一种叫构皮的川纸作为印钞的专用纸。洪武时期流通的大明宝钞是桑皮纸,清代使用的纸是白色台纸和高丽纸的混合材料。无论哪个朝代,这些品种的纸张都是民间禁止购买的。
大明宝钞
此外,古代纸币上印刷的图案非常复杂。例如,明代的银票图案非常精美,当时都是手工雕刻的。大多数图案都是房子、花鸟和名人书画。在清朝,大多数都是龙的图案。边框周围有图案,图案极其复杂。能伪造的人不会屈尊于制作假钞,而且会使用红、黑、蓝等颜色相互交错,这大大提高了伪造的难度,这大约是双色和多色套印的开始。
[img]655733[/img]
银票印章
在密押技术方面,清代晋商做得特别好。比如日升昌票房从1826年到1921年的95年换了300套密押,银票上的“谨防假票,别忘了仔细看书章”这12个字其实代表了12个月,而且会经常更换,就像摩斯密码一样,外人根本无法破译。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还没有发生过冒领事件。
日升票房牌匾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假币的技术跟进,官方更换票版的速度也非常快。例如,一开始用木板代替铜板元钞,每年都会销毁旧版,然后用新版代替。这种做法增加了伪造的成本和难度。然后在明清时期,官方采用了“暗像”的方法,这与目前的水印非常相似,纸浆的密度和厚度因丝网的变化而不同,从而形成图案。实践证明,这种手段非常有效。
[img]655734[/img]
银票细节图
此外,水印上的字体和图案仍有秘密记录。票号经过严格的培训和筛选管理。即使你想犯错误,也很难犯错误。这种钞票水印防伪技术一直延续到现在。明清时期,晋商也会在上面加一套微雕。这个微雕的内容是王羲之的《兰亭序》。整篇文章有300多个字。雕刻非常精美,会故意雕刻错误的单词。一旦雕刻完成,即使是雕刻家自己也很难再刻第二个,这会让很多伪造者望而却步。
兰亭序
抛开这些不谈,在古代,纸币会被多次打印,设立民间纸币辨别人、造纸材料参与纤维等等。防伪手段数不胜数。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并不是古人不敢伪造。一开始,他们认为古人的防伪技术不到位是个大笑话。
古代银票的材料是什么? 为什么没有人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