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乌台诗案”发生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北宋政坛。一份御史小报告说:“(苏轼)与王巩往返,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贿,密与宴游。因此,时任秘书省正字,苏轼的好友王巩被一卷到底,贬到宾州监督盐酒税。今天的广西宾阳宾州,王巩也因此成为20多名“乌台诗案”犯罪分子,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苏轼对此非常内疚:“兹行我累君,是反得安宅”。
王巩,字定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府中自然少不了歌姬和舞姬。当王巩被贬时,府里所有的人都被他赶走了。毕竟他被流放了,不可能带这么多人去。但是有一个歌女,王巩却怎么也赶不走,她要陪王巩一起去宾州。这个女人叫宇文柔奴,柔奴原本是洛阳市大户人家的女孩,只是因为家道中落才沦为歌女。跟着王巩后,王巩对她很好,从不让她吃苦。也许正是这份恩情,在王巩人生的低谷里,柔奴才会毫不犹豫地陪着他。
[img]655358[/img]
几年后,王巩的流放生涯终于结束了,苏轼为他们设宴接风洗尘。岭南当时比较落后,苏轼礼貌地问柔奴对岭南的感受:“广南风土,应该不好吗?“我以为柔奴会吐槽岭南的各种不好,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让苏轼惊讶的是,柔奴只是浅浅一笑,然后淡淡地说了八个字:“这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这个回答让苏轼大吃一惊。他立刻刮目相看,佩服眼前的女人。
柔奴这短短的八个字,与白居易诗中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概心平气和就是家”相似。苏轼作为大诗人,为了表达自己此刻的兴奋,立即为柔奴填了一首《定风波》。为了让柔奴的名字被铭记,苏轼在序言中做了详细的介绍:王定国歌儿叫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家庭住在京师。余问柔定国南迁,广南风土,应该不好吗?柔对称:这种安心,就是五乡。缀词云。
苏轼在词中称宇文柔奴为“点酥娘”。这个词传开后,“点酥娘”的名气甚至超过了宇文柔奴的本名,在当时的东京广为流传!在几年的流放生涯中,柔奴也从王巩的歌女变成了他的妾。两人的恋情传开后,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柔奴作为歌女来到王家,而且王巩已经有了正妻,柔奴这辈子也只能当小妾了。但柔奴并不介意自己的地位,只要能陪伴王巩,她又有什么恐惧呢?
苏轼为柔奴写的这首诗,全名为《定风波·南海归王定国侍人寓娘》。这篇文章@ 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这部传世佳作吧: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一些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凉。
回归千里的颜越少,笑起来还带着岭梅香。试问:岭南应该不好?但是,这种心安在我的家乡。
苏轼为歌女填词,过于深情,至今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