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学者和医生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魏晋时期的学者和医生被称为这一群体中真正的名人。当时,何燕、王碧、季康、阮籍、王导、谢安等人出现了。他们在历史上肆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魏晋的性格,这让后人羡慕和钦佩他们。
因此,在后人留下的魏晋名人的画像中,他们总是以宽袍、宽袖、飘飘欲仙的姿态出现。他们保持这样的状态往往与一种药物有关。这种药是历史上著名的五石散。
[img]652733[/img]
但是,这样的药,却让药王孙思邈无奈,只能临终告诉徒弟销毁药方,这到底是为什么?
五石散最早由医圣张仲景发明,是治疗感冒的辅助药物。由于处方已经消失,其具体成分现在无法确认。五石散中的“五石”是指五石。历史上广泛流传的是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和红石脂。此外,根据史料记载,后来的医学者可以推测五石散中有砷。
这种药具有干热功能,对伤寒疾病非常有用。但是这种治疗伤寒的药怎么能被普通人服用呢?为什么它后来成为“毒药”,成为上流社会上瘾的“贵族神药”?
一切都要从魏晋名士何晏说起。
何晏原本是曹操的养子,是魏晋名士之一。他不小心得到了这个处方。他第一次吃了这种药,只觉得“神清气爽”。后来,何晏觉得这种药使他的体质由弱变强。有传言说,何晏服药后“日御数女”。于是,这种药开始在上层权贵和公子哥的圈子里流传。
后来,何燕改进了自己的处方,并长期服用。大多数人都效仿,开始服用五石散。这种药在当时的社会中很快流行起来,在权贵和名人中也很流行。当时,五石散的流行程度与清末的鸦片相似。当时,是否服用五石散已成为人们炫耀身份和财富的一种手段。
据记载,这种药吃起来还是比较麻烦的。
服用五石散的人刚服用时没有反应,需要一点时间才能起作用。这个过程被称为早期分布。这种药是热的。如果没有分布,就意味着热量存在于体内。古人尊重体内的“冷热平衡”。如果不进行后续的“分布”过程,就会有弊无利。
吃了五石散后,人们不能坐着或躺着休息。他们必须继续走路。只有走路才能散发。当时,步行被称为“分散”。走了一段时间后,身体首先会发烧,发烧后会发冷。
[img]652734[/img]
如果人们通常感到寒冷,他们只是穿更多的衣服或厚厚的东西,或者吃一些热的食物,喝一些热汤来驱散寒冷。但吃了五石散后的寒冷与正常的寒冷不同。不能用通常的方法来解决,否则你就会失去生命。
服药后的寒冷应以这种方式处理:你必须脱掉衣服,先给身体浇冷水,然后吃一些冷的东西,然后喝温酒散步,这样药物才能散发出来。
因为当时能吃这种药是财富的象征。但是有些人经济拮据,买不起药炫耀财富怎么办?
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假装吃药。有点像我们现代一些虚荣的人喜欢炫耀财富,
去星级酒店大厅或者站在豪车前拍照,然后发到朋友圈假装“你很豪”!
东晋时期,街上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人假装是五石散的。他们躺在市场上。如果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说他们在“散发”,以炫耀他们也是富人,假装买得起这种奢侈品。
为什么当时人们如此热衷于吃五石散?这就像清朝吸鸦片的人一样。一开始,他们只是跟随潮流,但一旦他们吸鸦片,他们就会沉迷于药物带来的刺激,上瘾,然后再也戒不掉。
这种药物成瘾是一个恶性循环:服用五石散会使人兴奋,然后由于身体干热需要发散,服药后喝大量冷水,吃冷的东西,脾脏和胃会受损。因为这种药物也含有有毒砷,它会损害人类的肝脏和肾脏。当这些器官受损时,人们会变得抑郁、无精打采,然后继续服用药物来提神。所以反复上瘾,无法停止。
《金书·皇甫静传》记载,服用五石散后,这些上瘾中毒者的症状如下:“舌缩入喉咙,背部有痈疮,脊肉溃烂”。长期服用的结果是器官衰竭。据《金书》记载,长期服用五石散后,“浮气肿胀,四肢酸重”是肾衰竭的症状。这些五石散成瘾者最终死于器官衰竭和疼痛。
[img]652735[/img]
药王孙思邈看到了五石散的毒性和对社会的危害。他曾向朝廷写过一本书,希望皇帝能关注这个问题。然而,这是一种流行于上层权贵的“鸦片”。有很多粉丝,孙思邈的表演得不到回应。
孙思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只能利用自己的行医,在民间大力宣传五石散的危害。他开始带弟子们收集五石散的处方,一个接一个地销毁它们。孙思邈临终时,给徒弟们留下了遗言:“有识之士遇到这里,一定要烧掉,不要长时间留下。”
孙思邈去世后,他的许多弟子坚持大师的遗产,一代又一代地在民间宣传和销毁处方。最后,几百年后,五石散处方在历史上消失了。
魏晋名士沉迷于一种药物,孙思邈要求弟子在临终前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