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藩镇被割据,你争我夺。短命王朝轮流出现,权利游戏血腥上演,乱世英雄大量涌现。也有一些乱世失去个性,为了财富和权力而无耻的将军。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属于后者。他在历史上并不出名,但在五代时期却相当出名——
他出身农民,但一生为官,位极人臣,两次封王;
他和后梁太祖朱温是亲家,后唐庄宗李存旭的岳父,受宠40年;
他朝秦暮楚,卖主求荣,历仕三朝而不倒,死后却被皇帝授予“忠肃”称号,也被后人称为“良臣贤吏”。
唐末五代濮州人(今山东)叫张全义。
[img]653063[/img]
出身农家,反复无常终得势
张全义(852-926)出生于唐末,原名张居言,祖世代为农。长大后,张全义成为当地县政府的一名小官员。由于多次被压迫,他逃离县政府,参加了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他勇敢、聪明、能干,并迅速得到改善。黄巢义军攻打长安后,被任命为大齐农民政权的官方部门。
不久,黄巢起义被唐军镇压。张全义看到河阳世度使诸葛爽非常强大,就投降了唐朝,投靠了诸葛爽,帮助诸葛爽努力镇压起义军残部,并因其战功被诸葛爽推荐为唐代泽州刺史。
886年,诸葛爽去世,他的将军刘经和李罕之争夺洛阳。张全义原本是刘经的下属,他和刘经一起帮助诸葛爽的儿子诸葛仲方。刘经派张全义去打仗。张全义到了前线,发现李罕之势力强大,直接背叛了刘经,投靠了李罕之。然而,在诸葛仲方的支持下,刘经打败了李罕之和张全义。
李罕之不得不向当时实力雄厚的晋王李克求助,最终反败为胜。李罕之任河阳节使,并向唐朝廷推荐张全义为河南尹,主治洛阳。唐昭宗给了他一个全义的名字。
背唐降唐,背主背叛的张全义从此进入仕途。尝到背叛的甜头,他也开始了一辈子卖主求荣、屈辱的仕途。
忍辱苟安,历经三朝“不倒翁”
张全义和李罕同甘共苦,杀出一片天地,两人成了“死铁”
“雕臂为盟,永同休戚”。然而,他们有不同的性格。张全义勤俭节约,善于安抚军民。李罕之贪婪粗暴,让张全义供应他的军需,同时纵容他的下属到处抢劫。张全义尽力供应,但李罕之仍然不满意,经常欺负送粮官员,这让张全义痛苦不堪。
[img]653064[/img]
为了摆脱李罕之的纠缠,他趁李罕之率兵攻打晋州时,带兵偷袭了李罕之的老巢河阳,并担任了自己的节度使者。李罕之听到这个消息很生气,向李克用求助。然而,背叛李罕之的张全义此时投靠了新主人朱文,李克用不得不罢兵。朱文仍然安排张全义担任河南尹治理洛阳。
朱温不太信任张全义。为了让朱温相信自己,张全义全心全意地管理洛阳,竭尽全力为朱温提供后勤供应。在朱温篡唐之前,担心张全义有异心,就免去了他的河南尹,封其为天平军节使、守中书令、东平王等虚职。张全义为表示忠诚,主动辞让,并为朱温篡唐献计出贡献,终于获得了信任。朱温称帝建立后梁后,对张全义大加封赏,封为魏王,重做河南尹。张全义还主动要求朱温改名,“太祖赐名宗”。
[img]653065[/img]
张全义依附朱温,可谓血本无归。晚年,朱温先后四次怀疑张全义,想除掉他。每次张全义把所有的家庭财产都献给他,朱温都很生气。朱温一次出征归来,去张全义家的会节园避暑,“留旬日,全义妻女都迫淫之。“(《新五代史》),他的儿子张继佐非常害羞和愤怒,想杀了朱文,但张全义劝说他的儿子:“我们被李罕包围了。多亏梁兵的救援,这种伟大的善良是今天无法忘记的。后来,他把女儿嫁给了朱温的儿子,要求朱温信任。
当时只有晋王李存旭能和后梁抗衡。为了给自己留下后路,张全义经常偷偷派人向晋王示好。李灭梁建立后,李知道张全义曾为朱温买军需,与自己作对,想杀他全家。张全义赶紧从洛阳赶到汴州。见到唐庄宗李后,顿首待罪,自言自语“曾栖恶木,曾喝盗泉,真有瑕疵”,去掉了朱文给的宗氏名,要求庄宗恢复原名。还邀请李到洛阳祭祀仪式,表示忠诚,李大喜,第二天即封为魏王、尚书令、河南尹,后改封为齐王。
张全义还是不放心,又大肆贿赂庄宗刘皇后,刘皇后见财眼开,竟主动提出拜张全义为义父,张全义变身又变成了李存的岳父,宠极一时。“(庄宗)以皇后的故,待得越厚,就越幸运。”
庄宗晚年昏庸,叛乱四起。魏州将军赵在礼发生兵变,李希望领兵亲征。看到陷入困境的李,前景不明,李的兵多势重。为了攀附李,张全义强烈主张李领兵平叛。没想到这次算盘出了问题,李嗣源到魏州后,被魏在礼迎接进城,联手反叛杀回都城。这不仅得罪了有功的魏在礼,也得罪了李。张全义日夜害怕。如果他不吃饭,他很快就会饿死。75岁时,唐明宗李思远登基后,他被授予为太师,并被授予“忠肃”的称号。
治理洛阳,一城复兴留贤名
张全义一生历仕唐、后梁、后唐三朝。虽然他处于乱世,但他一生都受宠为官,因为反复无常、卖主求荣的保身之道,被后人君子鄙视。然而,许多历史学家对他赞不绝口,主要是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洛阳的官员。他掌管洛阳40年,把一座千疮百孔的名城管理得井井有条。
[img]653066[/img]
洛阳是千年名都,但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一直遭到破坏。尤其是唐末五代,战争不断,洛阳城破败不堪。886年,张全义任河南尹时,“白骨蔽地,荆棘丛生,居民不满百户。四野无耕者”。巨大的洛阳城只剩下不到100户人家,几乎成了废墟。
张全义将100多人分成几十组,每组两三人,拿着通知和旗帜,到洛阳周边地区招收流民,制定优惠政策:一是不征收租金税,二是减轻刑罚,除重罪外,其他实施劳动改造,说服农业桑树,恢复生产。几年来,成千上万的流民得到了安置。他还利用农闲组织强壮的男子训练,组建了一支2万多人的军队。
他亲自参加劳动,经常出去巡逻。当他看到一个好的田地时,他会奖励他的主人。如果他耕作不好,他会找到主人并询问原因。对于一些耕牛和劳动的家庭,他会呼吁每个人组成一个互助俱乐部。当时洛阳地区流传着一句话:“张全义见歌女舞伎,也从不笑,看到好庄稼,就会眉开眼笑。朱温篡唐前,将唐昭宗带到洛阳,张全义又组织修缮城楼官舍、宫殿府库,整个洛阳城面貌一新。“几年后,都城坊曲逐渐复制旧制。诸县户口,率全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因此,到处都有积累,凶年不饥,然后变得富饶。”
张全义深耕洛阳40年,极大地促进了洛阳城市的经济复兴繁荣,为巩固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唐末五代首相杨宁风格赞不绝口:“洛阳的风景真可悲。它曾经是一堆瓷砖。这不是我的公共重量。它仍然是一堆灰。”北宋著名大臣张齐贤评论道:“虽然几千年后,王(张全义)的成就是不朽的。”
张全义卖主求荣40年,救了一座城却至今受到人们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