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铁锅是一种非常重要但又非常微不足道的工具,没有多少人认真关注它的历史。说起来,铁锅在北宋初期开始在普通人家中普及。根本原因是北宋冶铁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据历史记载,到宋徽宗(1082-1135年),全国人口近1.3亿,铁年产量达到900万斤,即4500吨,但与现在几亿吨的年产量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这类铁产量足以铸造出相当多的铁锅,供人们使用,这也是铁锅在这一时期普及较为广泛的根本原因。
[img]645265[/img]
铁锅
远在宋朝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掌握了冶铁技术,但当时冶铁技术非常落后,铁产量非常少,稀缺昂贵,铁比金、银、铜贵。@ 普通人买不起铁器,皇室和贵族之间只使用少量铁器。
宋朝以前没有铁锅。古人不吃东西吗?答案是否定的。作者首先从原始人的饮食开始,看看古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用铁锅做饭的。
原始人烧烤食品
早期的原始人,也就是7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基本上没有炊具。他们经常喝血,生吃各种食物。蔬菜和肉都是生吃的,吃法和动物没什么区别。
偶尔,人们会尝到被野火烧死和烤熟的动物肉。他们认为它味道很好,很好吃,所以他们通过烧烤来获得熟食。从最初的直接烧烤到后来发现,熟食可以通过加热光滑的石板来烘烤和烘焙。后来,人们发现“凹”形的石板不仅可以烘烤和烘焙食物,还可以加水煮沸和炖煮,也可以制作熟食。
鼎
从那以后,人们心中就有了炊具的概念,开始想办法做炊具。通过不断的试验,陶器主要是“李”(li,音同离)和“鼎”,是一个卵形的大罐子,顶部有环形外缘,底部有三条支撑腿,主要用于烧开水和做饭。
丁还有三条腿,上边露出两只带孔的耳朵,穿上绳子挂起来很方便。有方形和圆形,主要用于煮肉。这时,人们的食物主要是烹饪。煮一丁肉汤是一种很好的美味佳肴。
[img]645266[/img]
“鬲”(li,音同离)
到3800年左右的商代,中国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因此,在此期间,鼎的材料从陶器变成了青铜,其容量也变得更大,这是炊具的重大突破。
到24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又出现了另一种重要的炊具——釜(fu,音同斧),这个东西的材质还是青铜的,是从李的基础上改造而来的,已经很接近锅的雏形了。
[img]645267[/img]
釜
秦朝末年,著名英雄项羽下定决心带领成千上万的士兵渡过黄河,砸碎炊具,凿破帆船,不留后路,以支持被秦军包围的赵军。这一事件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成语——破釜沉舟,其实砸碎的炊具就是釜。
与以前的炊具相比,釜子去掉了三条支撑腿,可直接放在炉子上使用,离火源很近,能吸收更多的热量,@ 烹饪效率大大提高。然而,由于水壶仍然是一个卵形,除了烹饪、炖菜和炖菜外,它不适合油炸、爆炸和油炸。
[img]645268[/img]
铁锅炖
大约在1600年前的魏晋南北朝,人们把水壶从中间劈开,只留下一个半球形,叫做“锅”,材料逐渐从青铜变成铁,不仅能迅速加热获得高温,快速烹饪食物,还能让烹饪人员节省很多麻烦,操作方便。此时,中国烹饪领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烹饪”出现了,大大提高了食物的颜色和香味。
到了唐代,铁锅在王孙贵族中普遍流行,但普通人买不起,只能看着“锅”叹息。经过几百年的等待,到了北宋,铁锅终于进入了普通人的家,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烹饪技术。
铁锅直到宋代才出现 以前的人用什么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