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读者会在后周和北宋敲北汉?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五代十国晚期,中国北部中原的政权是后周和北宋。然而,与此同时,北方仍有一个小国顽固地坚持下去,甚至多次主动攻击强大的后周。这个小国是北汉。
当然,北汉知道他的国力很差,不可能与强大的后周和北宋竞争。那么,为什么北汉要坚持与后周和北宋作斗争呢?
在我看来,这主要是由北汉创始人刘崇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就为大家分析一下。
北汉的创始人是刘崇。然而,刘崇并不是自己创业的。他是后汉皇帝刘志远的弟弟。为了保证大后方河东根据地的稳定,刘志远只能让弟弟刘崇驻守河东。
刘崇的视野有限。他本来在河东吃喝玩乐的。然而,河东节的法官郑澍认为郭威的威望太高,这将是后汉的一个问题。他强烈建议刘崇在河东招募士兵,以备不时之需。
后汉皇帝强迫郭威后,中原陷入了混乱。我认为,如果刘崇趁郭威立足不稳,出兵征求意见,刘志远当时的残余影响力确实有可能掀翻郭威。
然而,刘崇的视野确实有限,他实际上赢得了郭威的缓兵之计,盲目地梦想着儿子成为皇帝,成为太上皇帝。郭威自足杀死刘云后,刘崇只能后悔。
[img]640924[/img]
事实上,郭伟为刘崇感到难过。他不仅通过了他兄弟的国家,还杀死了他的儿子。刘崇几乎被迫自力更生,成为皇帝。他一生的愿望是杀死郭伟报仇。为此,刘崇甚至毫不犹豫地承认契丹皇帝是教父,这真的是豁出去了。
虽然刘崇成了皇帝,但北汉的贫穷确实很弱。河东人口只有4万人,土地贫瘠。可以想象,北汉的国力非常弱。
[img]640925[/img]
按时而言,后周国力强大,郭威改革后中后期有统一世界的气象。然而,对于北汉的刘崇来说,郭威有夺国之仇和杀子之仇。北汉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投降后周,甚至刘崇也要主动报仇。
在郭威时期,刘崇出兵两周后,毫无疑问,他被郭威打败了。刘崇应该几乎绝望。因此,当郭威死于年轻的柴荣继位时,我们可以想象60多岁的刘崇是多么高兴。
[img]640926[/img]
不难理解北汉在柴荣继位初期举全国大举进攻后周的行为。虽然结局是一样的惨败,但刘崇无论如何都尽了最大努力。
北宋时,赵匡胤按照柴荣统一世界的战略,两次进攻北汉,但由于赵匡胤是后周继承的衣钵,他仍然是北汉的世敌。虽然北汉地小,但有战斗力的士兵和契丹的支持,赵匡胤多次失败。
因此,虽然北宋在统一南方国家时遇到的抵抗力不是很强,吴越主动“纳土归宋”,但这种现象在北汉是不可能发生的。
为什么后周和北宋会死敲北汉? 隐情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