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有多少读者可以在安史之乱中调动唐朝的兵力。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安史之乱是后人永无止境讨论的话题。它的出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与汉朝相当的唐朝,抹去那个时代照耀四面八方的荣耀,只留下残酷的断壁。还有大明宫遗址,依然存在,都在寒风中宣告着这段历史的凄凉与不甘。
1
公元755年,身兼三任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坐拥精锐十五万。被称为二十万,这样的阵势声势浩荡地杀到长安一地,一场影响唐朝基础的叛乱就此展开。唐初,李世民仍采取府兵制。到了唐高宗,土地兼并化,政府兵制形成的土地基础被破坏。之后,在张总理提出的意见下,开始使用筹兵制度,以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和财务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这也是大唐兵力内重外轻,枝强干弱的一大变化。在李隆基时期,他们开始正式划分十镇节度。他们控制了唐朝的大部分军队,达到85%。它极大地给了唐朝繁荣时期的稳定和繁荣。随着唐玄宗年龄的逐渐增长,他晚年的节奏不仅控制着军事力量。更是变相介入政权,而军政大权一旦掌握在节度使之手,对皇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这一切对于当时傲奢淫逸的唐玄宗来说,依然不知道。
2
天下十镇节度共驻军49万,当时大唐王朝总共60万。安禄山身兼三镇,但他对河东的控制力并不大。据记载,起兵初期,安禄山派20万骑兵到太原抢劫北京副留守。这使得河东大军一片混乱,因此他无法控制河东,只有大同地区9000多人跟随安禄山。当然,他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除此之外,他还与其他几个胡族合作,共有20万兵力。这是当时安禄山骑兵造反的一大格局。虽然超过20万,但要留在老巢,所以安禄山的骑兵与历史一致,约15万。起兵后不久,安禄山的军队一路猛如虎。洛阳攻占东都,因为在进军途中需要看守重要据点,所以在潼关与唐军僵持时,叛军只有五六万。尽管人少,但他们却是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
[img]637658[/img]
3
那么唐朝,剩下的七镇兵力总共达到了30万。再加上中央军,也就是说总共有40万兵力,大唐平息时间太长,战争很少。因此,我们主要考虑边镇的30万兵力,主要分布在大唐不同的军事边镇地区,承担抵御敌人的重大责任。因此,没有调动全部兵力。前期的封常清理了6万多兵力,却被叛军打得屁滚尿流。失去洛阳后,他们意识到敌我之间的战斗力差距很大,于是高仙芝和封常清放弃了陕州,退役至潼关。在四方大军的支持下,近20万兵力防御,才形成了相持的局面。除潼关外,郭子仪和李光璧的军队在河北战场上也一路绿灯,取得了许多胜利。安禄山对这个地方的控制很小,很多地方都落在大唐手里,所以安禄山很着急。在这种情况下,唐军很有可能赢。然而,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兵,放弃了潼关。最后,他在黄河边的一个峡谷被打败了。20万对阵敌人几万,最后归降安禄山,至此潼关丢失,长安难以保护。
[img]637659[/img]
4
这是安史之乱胜利的一大转折点,潼关之战可以说决定了双方的生死。安禄山在关键时刻取得了胜利,至此获得了巨大的优势。这时叛军也发生了内乱,安禄山被杀,随后安庆绪成为首领。但史思明不听令,785年,唐军七镇节度使20万大赴前线。安庆绪不敌,向史思明求助,史思明5万对阵唐军。唐军此时可谓兵强将军,结果却在邺城大败。不幸的是,这一次,叛军再次东山再起,唐朝再次进入被动方。
5
八年来,安史之乱大唐有很多机会平静下来,但每次关键时刻都有问题。潼关和叶城都是如此。这一切都是唐玄宗和唐肃宗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太渴望成功,目光短浅,给叛军多次获胜的机会。
安史之乱唐朝能调动多少兵力? 为什么叛军能多次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