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安史之乱前唐朝和叛军有多少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755年11月初九,唐代范阳、平卢、河东的节日使安禄山率领三镇官兵和由同罗、契丹、室韦等游牧部落组成的军队向长安大屠杀,“安史之乱”拉开序幕。
[img]635127[/img]
战争初期,安禄山取得了完全的胜利。他带领主力经过河北南下,一路上没有有效的抵抗。直到12月13日,叛军先后征服汴州(今开封)和洛阳东部,切断了南部长安供应物资的运输线。之后,安禄山继续带领军队向西前进,并在潼关与唐军主力进入对抗阶段。那么问题来了。“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唐军和叛军的对比如何?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要从当时唐朝全国总兵力入手。从现有资料来看,唐代天宝元年(742年)整个帝国的注册兵员为57473人。全国共有十大藩镇,共有486900人。也就是说,掌握在藩镇的节度,使手中的兵力约为帝国总兵力的85%,而且这些人大多是有战争经验的边防军,战斗力比守卫京师的宫廷卫队强多了。
十大藩镇中,安禄山管辖的三个藩镇拥有183900人(范阳91400人、平卢37500人、河东55000人),相当于整个帝国兵力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安禄山敢于发动叛乱,主要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足够厚,经得起折腾。
当然,这些军队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由于战争、伤病和其他原因,士兵的变动非常频繁。然而,中国注册军队的总数和每个藩镇的军队数量基本上保持了各自的上限。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率领的主力军约15万人,范阳、营州、代州等叛军基地留下的兵力约5万人。也就是说,当时安禄山的总兵力在20万左右。
[img]635128[/img]
那么唐朝有多少军队呢?毫无疑问,总兵力肯定比叛军多。然而,由于朝廷事先没有准备好处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他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当时安西节使封常清正好在长安向朝廷汇报工作,于是唐玄宗派他到洛阳组织防务(当时洛阳还没有被攻陷)。封常清临时招募了一支6万人的军队,但事实证明,“聪明的女人没有米饭很难做饭”。封常清的新兵在那些经历过战场的叛军面前脆弱,洛阳很快就失去了。无奈之下,封常清不得不率残部退役潼关,这是京师长安的门户,得失至关重要。在潼关,封常清与老上司、唐代名将高仙芝会师。虽然叛军随之而来,但在两位久经沙场的老将的指挥下,潼关守军上下一心,成功地将叛军挡在了关外。
然而,唐玄宗听了监军边令诚的诽谤,认为高仙芝和封常清害怕敌人,并扣除了士兵的钱和食物。因此,他命令处死两名老兵,这对潼关守军的士气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此后,唐玄宗任命安禄山的死敌。陇右和河西二镇的节日使哥舒翰前往潼关领导全军。
当时潼关汇集了陇右、河西、朔方等藩镇调动的军队,加上高仙芝、封常清之前招募的新兵,总兵力达到20万人。与此同时,唐代名将郭子仪、李光璧在井冈山关(今河北省井冈县)拥有一支10多万人的大军。在河北中部和东部地区,约有17个州组成了约20万义军,宣布效忠朝廷。因此,即使不包括义军人数,唐朝也有30万军队可以直接对抗叛军。此外,大量从安西、北庭等藩镇撤出的军队也在赶往长安勤王。
即使是没有军事经验的人也可以看出,朝廷处于明显有利的地位。一方面,军队的数量远远高于叛军,另一方面,它已经形成了对叛军的攻击。只要不出意外,安禄山的灭亡将在几个月内发生。然而,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略知一二的人一定知道,不久之后,形势就彻底逆转了。安禄山挥师长安,唐玄宗逃到四川,一场几个月就能平息的叛乱终于打了八年。那到底是谁把唐朝手中的这副“好牌”打烂了呢?夜读史书将在另一篇文章《哥舒翰统兵20万,为什么不能打败自己的安禄山叛军呢?》进行分析和讲述。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和叛军的力量是多少? 为什么唐朝会遭受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