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一座高耸的古建筑——塔,它们丰富多彩,点缀着河流和山脉,有些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象征。塔是一种宗教建筑,中国的塔是一种新的建筑类型。佛教起源于印度,塔也来自印度。
中国佛塔起源于印度的沙沙挡坡(Stupa),翻译成中文最常见的是“浮屠”。后来中国人创造了“塔”这个词,借用梵文的“布达”(Buddha,佛陀的意思)音韵,加上中文偏旁部首“土”的组合,表示埋佛的土冢。
塔是用来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筑物。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音译。佛陀释迦牟尼涅盘后,弟子们火化了它,得到了许多五颜六色的珠子,晶莹剔透,被称为舍利子。所有德高望重的僧人,圆寂后的骨齿遗骸,又称舍利。由此可见,舍利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之物,尤其是释迦牟尼早期的舍利,是佛教徒崇拜的对象。为了表达对佛陀的虔诚信仰,信徒们争相崇拜,于是保存舍利的建筑“塔”应运而生。
印度有两种塔:一种是埋葬舍利的沙坡,属于坟墓的性质;另一种是举行仪式的“支持”(Chaitya),类似于寺庙的形式。传到中国后,结合各种建筑形式大放异彩。
[img]633785[/img]
中国塔有三个主要部分:一是地宫用于埋葬舍利,采用中国陵墓、地宫、墓的方式。地宫里的主要东西是一封石函,里面和中间的信箱是相互覆盖的,最里面的一层是佛舍利的地方。二是塔身,用于供奉佛像、登山等。,是塔的主要部分;第三,塔刹,中国工匠把沙坡尊重抬到塔顶,变成塔刹。
从现存的南北朝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早的中国塔形象。此外,早期著名的中国塔还有东汉永平11年洛阳白马寺浮图(魏书·释老志公元68年)、中平5年至出平4年(188-193年)、徐州浮图祠(《三国志·刘友传》)、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阳永宁寺浮图(洛阳伽蓝记)等。
古塔有什么用?
古塔在使用上有许多发展和变化,超出了简单佛塔的限制。综上所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爬得很远。当塔或沙沙作响的坟墓被堵住时,无论是在尊重佛陀还是在圆碗的形式上,都不应该攀登。印度塔与中国城堡的结合产生了这种最广泛的应用。唐宋以后,攀登塔的风更加繁荣。西安大雁塔的“雁塔名”已成为文人和学生们向往的东西。
二是看敌情,塔不但高而且隐蔽,还能住歇,作为观察敌情,防御射击都能发挥极大的优势。例如,河北省定县的料敌塔,定县是北宋与辽交界的定州,北宋将领们决定在开元寺建造舍利宝塔,甚至直接取名为敌塔。当时工匠们也把塔的高度修到了84米的极限,这也是我国现存最高的古塔。当人们爬上塔顶,四望四望,冀中平原的景观形势尽收眼底。
第三,导航引渡。由于古塔高耸,从远处可以看出,许多古塔已经成为港口码头的重要标志。福建省福州市马尾港的罗星塔早已被列为世界地图上重要的导航标志之一。福建省泉州市嫂子塔和六胜塔是导航的象征。
第四,地区象征,许多古塔成为城市和地区的象征。例如,延安宝塔是延安革命圣地的象征,苏州虎丘塔是江南美丽的名片等。古塔已成为许多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img]633786[/img]
古建塔制度
塔和寺庙是不可分割的。早期的佛教徒崇拜塔,把塔作为对佛陀的崇拜,也就是说,塔就是佛陀。在魏、唐、宋之间,寺庙中塔的位置发生了许多变化,可以看出塔崇拜的重要性。根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中央塔院系统:一座寺庙建造一座塔,而不是大厅,主要是塔,周围的房间,塔作为主要的崇拜物。例如,河南松岳寺是一座方形塔。
前塔后厅系统:寺庙采用轴对称布局,山门为塔,塔内建塔,塔后见佛寺等建筑。这种布局以塔为主要崇拜对象,如山西洪洞广胜寺。
前后塔系统:寺庙以佛殿为主,塔建在佛殿后,退居次要位置。这种做法通常是宋朝和宋朝以后的布局。比如辽宁锦州广济寺。
寺庙双塔系统:唐宋两代寺庙常建双塔,位于寺庙前,或寺庙前,双塔形状基本相同。例如,福建泉州开元寺双塔、辽宁北镇崇兴寺双塔、云南昆明大德寺双塔。
[img]633787[/img]
塔并列系统:在寺庙中,塔和寺庙并列布置。这种布局表明,塔和寺庙都是佛陀,也是崇拜的对象,同样重要。在山门内,东寺和西塔相互对抗。西方是日落的地方,一切的结束,佛陀的世界,涅盘的目的地。塔的平行布局始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在宋辽时期继承和发展。例如,陕西周至大秦寺、日本法隆寺。
中国的塔通常是用寺庙建造的,但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没有寺庙的塔。据估计,中国有300多座古塔,有700或800多年的历史。10座古塔被列为第一批受国家保护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家园——中国古建筑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和发扬建筑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植入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业,倡导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的衣食住行。
为什么古人要建塔?塔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