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晚清真的没有兵可用吗?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说到清朝,每个人都会想到晚清时期羞辱黑暗的历史。在列强的胁迫下,清政府签署了许多羞辱权力和国家的条约。与此同时,国家内部起义运动频频爆发。在各种旗帜下,清政府排除了一切困难,与朝廷的保守势力作斗争,希望重新整顿国家,大胆改革,但无法回归天空。最后,封建社会成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即使晚清崩溃,清朝前中期的发展还是挺好的。满清军队进入中原,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清朝国力最强,军事力量强,领土辽阔。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领土,并在西南实施土壤改造和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现代领土。
清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勇敢善战的女真八旗军队,能够进入中原,恢复边境,但为什么清政府后来被农民起义逼退?
[img]626576[/img]
清朝的兵制不同于以前的朝代。清朝是中原第二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入关前,满族人依靠八旗兵。它不仅是满洲贵族统一东北地区的基本力量,也是统一全国的主力军。入关后,兵制一般分为两类:旗兵和汉兵,汉兵分为绿营、乡勇和新军。不同的兵制是基于不同时代的不同需求。
在汉兵中,绿营兵是最正在建立的国家正规军。入关后,清军力量不足,参照明军制编成汉军,在清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太平天国运动还没有兴起的时候,清朝有100万左右的军队,八旗军有30多万,绿影兵有60多万,但是这百万正规军对付不了民间起义的太平军。为什么?
[img]626577[/img]
自国家稳定以来,正规军纪律松懈,训练松弛,战斗力大大降低,曾经勇敢的八旗兵多年来,早在康熙平息三藩混乱,八旗军不再使用,直到乾隆、嘉庆,镇压白莲花教学,绿营腐败也暴露出来,失去了勇气。
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于1851年,政府只能下令各省举行团练助剿。起初,曾国藩在湖南招募团丁,扩大军队,称为湘军。后来,有淮军建立了湘军制度,各省也有自己的勇营。事实上,清朝以前也有勇敢的营地,但它只是临时召集的,用来帮助正规军。曾国藩建立的湘勇更像是一支独立作战的正规军。军队凝聚力强。虽然勇敢的营地成功地镇压了太平天国,但在中日战争中,无论是哪种军事制度,都不足以对付日本军队,他们都没有反击。
[img]626578[/img]
清廷上下都认为现在的清军已经不行了,连防训军都不靠谱。防训军是按照当时湘军的编制建立的,从京师旗营中挑选精壮万人组成京师神机营。各地也按此组建了军事训练。政府再次进行军事制度改革,需要另行训练新军。这种军事制度不同于以前的各种军事制度。它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制度的产物,配备现代武器。但也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军事制度,新军具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的特点。
起初,袁世凯被允许在天津小站训练,这也是后来北洋军队的起源。庚子年间,袁世凯的训练有所改善。北洋新军作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此后,清政府削减了绿营、八旗和团练的兵力,开始重点培养新军。那么,原来的军队在做什么呢?
清朝时期,各省设立了五路巡逻营,约5万人。传统军队的战斗力自然无法与西方新军相比。他们只能管理当地的公共安全问题,比如抓小偷。这些部队不会被派去打仗。
新军是由清政府直接下达命令组建的,但全国各省的新军不是由中央政府派人直接管理的。财政困难的问题不能完全实施。除北洋六镇和北洋军派出的新军驻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近外,各省其他新军都负责自掏腰包训练军队。本来36镇兵力450万左右,一年训练后军费5000万左右,但国家一年总收入只有一半,国家负担不起,各省负担不起。
[img]626579[/img]
清政府原本想通过军事制度改革恢复全国军权,但召集、支付将军,武器装备依赖国外,军队私有性质没有变化,加上军队训练成本太高,最终只训练成13个城镇,训练超过30万人,清政府直接管理超过10万人,是袁世凯驻扎在北京附近的北洋军队,其余在省,所以一旦遇到危机,政府能召集的部队非常有限,南方新军的战斗力非常弱。果然,辛亥革命爆发后,新军随清朝灭亡。
后来,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清廷陆军部部长阴昌率领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如果袁世凯没有控制北洋军,威胁革命党,恐怕清廷面对起义无能为力。
晚清真的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吗? 为什么清政府会起义军被迫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