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赵普,
诸葛亮无疑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军师或谋事者之一。相比之下,很少有人知道赵普的名字。进一步比较,诸葛亮是智慧和道德的双重化身,留下了太多精彩的故事。诸葛弩、馒头、孔明灯、木牛流马等发明的形象几乎接近完美。正史中对赵普的基本描述是“少学官事,少学术”,也就是说不学无术,从小的理想就是成为权力领域的混混儿。这样的人听起来很烦人,没什么好欣赏的。
[img]626489[/img]
但事实上,刘备的蜀汉政权只能算是一股地方分裂势力,从头到尾只存在了50年。虽然诸葛亮主持的20年治理得很好,但充其量只是勉强达到了一个安全的角落,最终在三国中首次灭亡。赵普帮助他的君主建立了一个持续了三个多世纪的大王朝。他没有过分描述大宋的功绩。陈桥兵变他是主谋之一,除了黄袍加身的皇帝本人,他是最关键的人物之一,对这个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从那以后,他又是“杯酒释兵权”的主要设计师。同时,他还参与了这个国家诞生之初几乎所有重要政策和路线的制定。他提出的治国方略帮助大宋实现了中央君主的高度集中,决定了整个宋朝的基本趋势,甚至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名“学习官员和学术”的半吊子书生,赵普在政治上的成就令人惊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内治。宋初,消灭周边国家的军事扩张战略实际上取决于他的“向赞定策”。明人刘军有一幅著名的《雪夜访问普图》,描述了赵匡胤在雪夜访问赵普,讨论“先南后北”扩张计划的故事。
赵普为宋朝做出了如此突出的贡献,但他只给后代留下了一个非常模糊的形象,这似乎是不公平的。但一切都必须有原因:这个人的个人品质真的很难赞美。
[img]626490[/img]
赵匡胤曾经为赵普发明过一个不常用的成语:“鼎鼎有耳”。皇史中成有一个叫雷德祥(大致可以理解为监察部长兼中央纪检委主任),他劾赵普强占据市民宅第,收敛财贿。皇帝大发雷霆,斥责道:“只要是像鼎和铛这样有耳朵的东西,赵普就是我最重要的人!“命令把大臣拖在法庭前几圈,帽子掉在地上,警告他不要告诉外人赵普。这只是一个小例子。如果没有原则的保护,就不可能说服朝中臣民。不难想象每个人心中会怎么看待赵普。
[img]626491[/img]
史载,有一次宋太祖来看望生病的赵普,看到廊下堆满了刚送来的十瓶礼物,就问是什么。赵普说是吴越王钱珠送的海货。皇帝好奇,打开一看,却全是小颗粒瓜子黄金。当时皇帝心情很好,告诉赵普受之无妨,笑着说:钱珠大概认为国家大事都是你决定的吧。尽管如此,这件事一定会在皇帝心中产生阴影。后来,皇帝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赵普违反禁令扩大私运木材的政府。赵普逐渐失去了皇帝的宠信。
[img]626492[/img]
赵普受太祖保护时,无所畏惧,连太祖的弟弟赵光义都不在乎,两人矛盾深刻。太祖死后,赵光义继位为太宗皇帝,赵普被贬出首都。因为太祖的死太突然,“兄弟和兄弟”不合法,这件事成了宋初的又一个千古疑案。当时朝野的舆论对太宗相当不利。于是赵普主动向太宗示好,密陈说自己手里有杜太后留下的遗书,早就约定太祖死后传位于太宗,即所谓的“金匮盟书”。从各方面分析,赵普提供的应该是伪证,他的举动对赵光义的意义自然很小。从那以后,他不得不宠坏太宗皇帝,在朝鲜东山再起。然而,以这样的品行,即使成就了千秋功业,也很难流芳百世。
赵普为大宋朝做出了如此突出的贡献 为什么后人对他的形象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