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定公14年(前496年),老孔子离开家乡鲁国,前往卫国,对列国进行了14年的“考察”。孔子带领弟子先后抵达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会见了一些国家的君主,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观点。有些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却没有去秦国?”
一、夸大其词,望文生义
也许从“列国”这个词来看,一些读者认为孔子在东周跑遍了所有国家,而秦国和《孔子历史地图集》中没有记载孔子去过秦国,所以他们会补充“秦国是一个蛮夷小国,重视礼乐制度的孔子不屑去,孔子没有去秦国。”
但事实并非如此,@ 孔夫子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非常喜欢“教”学生,从他倡导“有教无类”、创办私立学校和广收学生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当“老师”。因此,不去秦国并不鄙视秦人,也不鄙视他们为“蛮夷”而不想传道教育他们。其次,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中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的路线可以看出,他的考察范围主要是鲁国附近的国家,大部分都是小国。“周游列国”有点夸张。孔子和弟子没有去所有的诸侯国,也没有“只有”秦国没有去。比如晋国,孔子只是望河叹息:“美!水洋洋,丘之不济,命也夫!但连黄河都没过。
[img]624717[/img]
上图是孔子的人生轨迹,数字是年龄
二、西城多战,道阻长
自立国以来,秦国一直处于战争之中。秦庄公时,大破西戎,不得不封祖地;秦襄公时,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封岐山以西,秦始建国;秦文公时,“文公以兵伐军,军败走。因此,文公接受了周余民、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秦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土地;秦宣公时,秦国制定了东出之策,高速发展的秦国遇到了同样有争鹿中原之志的宿敌晋国,双方磕磕碰碰又是百年战争,可以说,这个从西城开始的国家,从来没有安分过,而是一直在“修我戈矛,与子同袍”。”
孔子周游列国时,秦是秦惠公为国君。这时,秦国的国情并不好。一方面,秦穆公开创造的霸权局面已经不复存在。秦国的发展受到晋国的阻碍,另一方面,世界也不和平。在此期间,战争频繁发生。许多国家面临着政治不稳定的问题。许多清医生掌握了实权,许多国家的政令瘫痪了。其中,秦东的门户晋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孔子不是没有去秦国的想法,而是半途而废。根本原因是距离太长。即使孔子和其他人走在鲁国周边国家,他们也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他们要么被恶意囚禁,要么缺粮挨饿,更不用说去千里之外的秦国了。这条路有多危险还不得而知。
为政以德,不符霸业
孔子周游世界,不仅仅是为了传道、教书、解惑。其实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在一国之君的赏识和重用下,展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让自己理想的“大同”社会重新取代乱世。然而,孔子提出的“礼物”和“仁慈”太先进,不符合当时合并战争的背景。因此,孔子到处碰壁。许多国家只是“敬而不用”。沮丧的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致力于教育。
在此期间,法国思想在列国中最受欢迎。通过国家实施变革,可以迅速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转移国内矛盾。毕竟,在此期间,各国不断发动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国君剥夺了旧贵族的权力,这与法国思想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战国初期的魏国和后期的秦国都是改革成功的典范。孔子及其弟子倡导的“仁”、“仁政”、“为政以德”等思想与国君崇尚的霸道、王道不符。即使孔子终于到了秦国,也会被视为座上宾,但绝不重用。
[img]624718[/img]
孔子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也是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之争,让孔子和他主张的“仁政”、“德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他主持鲁国国政期间,鲁国大治,国力得到加强,连强大的齐国都害怕孔子的才华。原来孔子周游列国时要去晋国,但楚国怕孔子后晋国会重拾霸权,所以暗中阻挠。最后,孔子回到鲁国致力于教学,再也没有出仕。
十四年来,孔子周游列国 为什么他没有去过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