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辽国尸体带面具的事,
1986年6月5日,在内蒙古通辽奈曼旗的一个小山村,正在建造的挖掘机不小心挖出了几块非常古老的青砖,然后一座古墓出现在世界面前。这座古墓位于村里一座名叫“庙子山”的半山腰,庙子山是当地人眼中的风水宝地,山势如太师椅。而且几千年前,这座山因其独特的形态而成为一座显赫家族的墓地。
[img]623346[/img]
经过考古专家现场的初步研究,这座古墓应该是辽代古墓。然而,专家们并不兴奋。首先,辽代古墓的数量已经习惯了。其次,辽代古墓被盗的概率很高。从发现的辽代古墓中,没有一座完整的、从未被破坏过的古墓。
然而,当考古学家清理墓葬的大致轮廓时,他们惊讶地发现墓葬似乎非常完整,墓门完好无损,没有被盗的痕迹。当考古学家打开墓地时,强烈的阳光使整个墓地完全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在场的人振作起来。
墓道两侧的壁画虽然历经千年,但依然五彩缤纷,呈现出游牧民族浓郁的生活场景,草原风情扑面而来。这是辽墓壁画,堪比敦煌壁画,风靡全球。它生动地描述了北方契丹帝国的辉煌文明。
虽然这座古墓规模不大,但里面琳琅满目的陪葬品却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许多金银玉器,琥珀玛瑙堆积如山,使考古学家几乎没有立锥之地,生怕稍不小心,就会损害脚下的无价之宝。
经过考古学家的仔细检查,共发现了3200多件珍贵的随葬品。仅金制品总量就达到1700多克,银制品重达1万多克。
最让考古学家兴奋的是,墓室中央并排放置的两具尸体,都是头顶镀金的银冠,脸上覆盖着金色的面具,穿着银网,胸部穿着琥珀色的花圈,脖子上戴着琥珀色的珍珠项链,脚踏着银靴。
两个金色的面具引起了专家的浓厚兴趣。面具是半浮雕的,是根据墓主人生前的样子做的。面具丰满,嘴唇抿着,额头伸展,呈现出年轻女性的显著特点。面具与银丝网相连,面长20.5厘米,宽17.2厘米,耳长7.6厘米,宽3厘米,厚0.05厘米,重184克。
[img]623347[/img]
那么,墓主到底是谁呢?为什么死后能享受到堪比皇帝的厚葬?
现场发现的一个完整的墓志铭解决了人们的疑虑。根据铭文,墓主叫陈国公主,是辽代景宗皇帝和皇后萧燕燕的孙女,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的女儿。
耶律隆庆是景宗皇帝的次子,圣宗皇帝的同胞兄弟。由此可见,陈国公主是真正的皇室亲戚。
和他一起埋葬的是她的徐,名叫萧绍矩。虽然墓志铭很少介绍徐,但从《辽史》中不难看出,萧绍矩是萧奎因的儿子,也是圣宗仁德皇后的兄弟。
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萧绍矩其实是陈国公主的叔叔,两人属于近亲结婚。
然而,这在辽朝的历史上算不了什么。耶律氏作为一个皇室,与历代后裔萧氏结婚,更有利于辽朝的统治。
陈国公主16岁时与萧绍矩结婚,两年后因病去世,萧绍矩也在不久的将来跟随妻子。
那为什么两位墓主死后要用金面具覆盖呢?
这主要来自契丹民族独特的丧葬习俗。
契丹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水生植物中,捕鱼放牧,狩猎为生。他们是真正的马背民族。在与自然恶劣环境的长期斗争中,对自然的敬畏逐渐形成。因此,契丹人死后,会把自己反馈给自然,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树葬”习俗。
顾名思义,所谓“树葬”,就是人死后把尸体挂在树上,从一个月到半年到一年不等,让它自然腐烂风化。在树葬过程中,尸体不可避免地会被鸟类和动物侵蚀,从而变得面目全非。为了保持死者的尊严,方便收集死者的骨骼,制作了金属面具覆盖,用金属丝网笼络尸体。
因为陈国公主有着杰出的人生经历,是辽朝的皇室亲戚,她的面具和网络当然不能粗心大意,出现了金面具和银网络。这与汉代的“金玉衣”相似。
揭开辽国树葬习俗 为什么人死后戴面具挂在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