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满清如何稳定东北的读者,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然后往下看~
[img]621996[/img]
公元1644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统治了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崩溃了。农民军首领李自成进入北京,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自成似乎已成为胜利者。但仅仅一个多月后,东北地区的清朝就开始大举入关,并确定了北方的统治地位。清朝入关初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那么,清朝如何利用明末派系斗争复杂的关系,逐步稳定北方局势呢?说实话,在这方面,清朝比南方的南明政权聪明得多,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img]621997[/img]
1643年,明朝将领孙传庭率领的明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随着孙传庭部的灭亡,明朝失去了最后的机动力。事实上,明朝与农民军的力量对比已经逆转,明朝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并不急于进攻明朝首都北京。先攻下陕西省会西安,建立大顺政权。过了一年,李自成率领20万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北出发。一路上,农民军势如破竹,明朝军队抵抗力很弱。
由于各种原因,明朝崇祯皇帝没有时间迁都南京。李自成已兵临城下,攻下京城只是时间问题。@ 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自杀。北方各地的明朝官员李自成入主大内,望风而降。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李自成取代明朝建立新王朝是肯定的。然而,下一种情况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清朝崛起于东北地区,得知明朝灭亡后,掌握实权的摄政王多尔根命令清军集结,几乎全国南下。多尔根计划利用李自成在北方的不稳定立足点,获得最大的利益。
[img]621998[/img]
李自成进入京城后,大量明朝官员投降。然而,李自成的下一步行动令人失望。农民军政权开始了残酷的“追赃”行动。各级明朝官员按等级缴纳规定数额的“脏银”。如果他们不能付钱,他们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和折磨,一些明朝投降官员甚至被活活杀害。农民军政权的各种政策让明朝投降官员感到恐慌。
此时,另一起事故爆发了。经过一系列原因的叠加,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被迫反击。明朝灭亡后,吴三桂决定向大顺政权投降,并带领军队进入山海关。然而,吴三桂勃然大怒,当他的财产被充公,家人被羞辱时,他立即改变了主意,攻下了山海关,与大顺政权作斗争。依靠吴三桂的3万多支军队,即使是主力精锐,也绝对不是大顺政权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向清朝求助。随后,惊天动地的山海关大战爆发。这场战争决定了北方的所有权。在这场战争中,李自成引以为傲的几支精锐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无法继续坚守北京。因此,李自成率领军队撤退到山西。随后,清朝摄政王多尔根率领八旗军进入明朝京师。
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有严重的“华夷”观念。虽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来自农民军,但毕竟仍属于中原政权。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农民军出身。在观念上,人们更能接受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然而,清朝的入关却完全不同。明朝人一直认为清朝是“外部”政权。清朝刚入关时,许多官员和士大夫都拒绝了。当时,福王朱由松在南京重建了明朝的统治。得知朝廷在南方重建,许多明朝官员和士大夫纷纷南下,场景几乎是东晋成立初期的翻版。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连清朝内部的高级官员都无奈地说:“大清入来,规模宏大,安民和众,恩已过。而京官南去不返,似怀避地之心;高人决心林藏,似多避世之举。襄泰运哉在列署落落晨星时,为什么要集事?因此,许多明朝官员和士大夫要么南下投靠南明政权,要么干脆隐居山林。范文程、洪承类等人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清朝的下一个反应比南明政权要聪明得多。
针对明朝官员对农民军的仇恨,多尔根下令:“官民等为崇祯皇帝服丧三天,以展舆论。太常寺皇帝礼具葬礼部和太常寺。这一政策非常有效,突然吸引了许多明朝官员。当李自成进入首都时,许多明朝官员不得不投降农民军政权。南明政权建立后,许多明朝官员南下投靠。然而,南明政权采取了不同的待遇。对于投降过农民军的官员,他们不仅不会被任命,还会追究“反叛”罪。这样,许多明朝官员就无处可去,只能选择投降清朝。清朝的政策与南明政权形成鲜明对比。多尔根下令:“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都与原官员一起工作。”
南明政权内部不团结,也继承了明朝派系内斗的劣根。明末出现了阉党、东林党、楚党、浙党等一系列派系斗争。南明政权建立后,这个问题依然严重。例如,在南明弘光皇帝朱由松统治期间,阉党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昆曲《桃花扇》中,才会出现“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光荣。出身珍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添几种。....东林伯仲,我的青楼是众所周知的尊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魏家种”名段。
[img]621999[/img]
多尔根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然后下令:“凡文武官员、军民等。,无论是原来的流贼,还是被迫投降的流贼,如果能归服我朝,还是准录用的。“清朝的政策相当于向各自出身的明朝官员敞开了大门。从1644年到1645年,清朝在北方彻底站稳了脚跟。明朝各自类型的官员和士大夫开始投靠清朝,在清朝入关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645年,一位清朝中级官员在奏折中说:“岁五六月,人心粗定,引避者多,寮署一空,班行孤独。而摄政殿下宽仁善意,播于远近,暨圣主获篆皇图后,瑞叶天人,然后东西响应,多士云集,就是今天,难道不容易吗?”
这一奏折有严重的奉承行为,但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确实有大量的官员和文人投靠清朝。事实上,除明朝文人外,还有许多明朝军队也纷纷投降,成为八旗军的辅助力量。然而,由于清朝采取了“先西北后江南”的战略,对陕西、甘肃等地的农民军政权进行了优先进攻,给了南明政权宝贵的喘息时间。然而,南明弘光政权却一把好牌打得稀烂。在昆曲《桃花扇》中,史可法无奈地哭了起来:“皇帝列圣,高呼不省。阑珊残局,留下我的支持,奈人心俱瓦崩。”
清朝入关时,东北形势复杂 清朝是如何稳定北方局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