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祯皇帝朱由检临死前,写下了一段著名的遗言:我凉德轻蔑,上干天咎,但都是诸臣误我。
显然,亡国之君把亡国之责算在了大臣头上。前后,崇祯手下的重臣从洪承类到吴三桂纷纷倒戈降清,这似乎证明了崇祯对诸臣的责难不虚。
崇祯和大臣,谁毁了谁?
不可否认,一些曾经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大臣,确实戏弄了崇祯,比如兵部尚书,太子保洪承类,偷偷变节投敌,而崇祯皇帝却以为自己英勇殉国,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
但是,如果把大臣的作用夸大到“亡国”的地步,对大臣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事实上,自朱元璋废除总理以来,明朝皇帝的独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制度和行政设置上,没有大臣架空皇帝的可能。从根本上说,崇祯和大臣首先可以毁灭谁,这是不言而喻的。
危在旦夕,谁能为皇帝支撑江山?只能靠同一条战壕的人。崇祯把朝廷大臣当成“贼寇”和“鞑靼人”之外的“第三股敌人”,所以在这里用的时候毁了,股肱大臣在他手下没有好结局。
我们可以为崇祯皇帝计算这个账户。自从崇祯皇帝统治以来,从卢象升到袁崇焕,他摧毁了多少股肱之臣——崇祯在位17年,前后换了50个内阁,14个兵部尚书。有多达1名督察或总督杀死或强迫自杀,11名督察和1名督察被杀。有多达几十名高级官员被逮捕、拘留、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和判刑。
崇祯十四年,即亡国前三年,有145名官员被关押在监狱里,几乎占当时大臣资格官员的10%。
纵观崇祯一朝,并非无人,袁崇焕、祖大寿、卢象升、孙传庭等,都是一时杰出的将军。文震孟、刘宗周等文官也值得称赞。然而,这些人的结局都是悲剧。袁崇焕让皇太极胆寒,直声满朝的翰林院庶吉士郑,以千刀万割的折磨被处死。卢象升和孙传庭在镇压“寇”的战场上俘虏了高迎祥,几乎摧毁了李自成的全军,其中一人在诽谤中受到严厉惩罚,另一人被判处三年监禁。@ 在监军太监的淫威和朝廷的盲目指挥下,两人都毫无意义地战死了。卢死时才39岁,孙也只有51岁。
在无常勤奋的崇祯皇帝的折腾下,股肱之臣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牺牲;两者投敌。就是不能陪崇祯君主太久,不然会死的很丑。
以宿将卢象升为例。如果他得到崇祯的重用,得不到崇祯的信任,崇祯派他去打仗,但他没有放开军权。作为总督和总理,真正能完全控制的人只有6000人。他怎么能赢得国家级的大战呢?
@ 股肱之臣能做的就是只想死。他明白,回到这样的朝廷,迟早会成为“岳飞第二”。与其窝囊囊地回去让主人死,不如死在战场上。史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而一个皇帝,一旦强迫股肱之臣死去,世界就不会容易了!
即使是像洪承类这样的两位大臣也不排除崇祯压力的原因。洪承类知道打败仗回去不好,也不会得到崇祯的宽容。最好改变法庭,把它降下来。
主人的气质决定了大臣的工作作风。在崇祯这位天生多疑、用人不专门的皇帝手下工作,大臣没有安全感。“工作作风”也是主人逼出来的结果,每个人都保护自己,不求成功,但不求成功。
在反复无常的主人手下,只有“牺牲”才能赢得最终的赞誉。崇祯皇帝特别希望大臣们以牺牲来报答皇帝的善良。如果你不“牺牲”,你就不会得到赞扬,甚至很难结束。
在这种几乎不正常的“崇拜牺牲”氛围中,大臣们不想被皇帝摧毁,所以他们只能处理“准备牺牲”,通常会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是任何不想白白送死人的本能反应。你怎么能责怪大臣呢?怪只怪崇祯的孩子,不懂人事,对大臣的人性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因此,他们将不可避免地遭到大臣的“破坏”!
崇祯临终疾呼大臣亡国:他真的不用为亡国负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