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不仅是近代史上一项重要的维新改革,也是一项思想启蒙运动。然而,维新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宣布失败。人们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慈禧太后领导的后党反对。事实是这样的,但各种迹象表明,慈禧太后一开始并不反对变法维新。
[img]621466[/img]
慈禧早在变法之初就对光绪帝说:“变法是素志”、“如果你能致富,你就会照顾好自己,我不会内制。”慈禧太后并没有严格拒绝光绪皇帝急于改变法律的要求,她提出的条件只是“不要急于戒掉皇帝”。换句话说,慈禧支持改革和维新,但她不能走得太快。她应该有序地逐步实施改革。
与咸丰皇帝相比,慈禧并不是一个保守派,这可以从她对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支持中看出。更确切地说,慈禧作为清朝最高权力的舵手,只是一个注重实际利益和现状的务实派。
慈禧掌权30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改革,办工厂、设电报、建海军、修铁路、造船、派留学生。没有她的支持,喧闹的洋务运动是不可能的。在她看来,清朝到了这个地步,改变是必要的。但她担心的是,这些主张改变的年轻人是想改变还是夺权,会不会让时局难以清理。
[img]621467[/img]
事实表明,在变化之初,慈禧并没有对康有为和其他人感到厌恶,甚至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动。然而,随着变化的深入和推进,慈禧发现情况并没有朝着她想要的方向发展,维新派走得越来越远,触及了她的底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康有为对变法的前景过于乐观,并表现出不成熟的判断。康有为不切实际地向光绪断言:“泰西强调300年的治理。日本已经实施了30年。中国幅员辽阔,人民群众可以在三年内自力更生。从那时起,它正在蓬勃发展,富强可以驾驶所有的国家。以皇帝的圣人,图自强不息。”
他向光绪皇帝保证,如果实施改革,中国将“三年宏观,五年组织,八年有效,十年霸权”。年轻而没有经验的光绪皇帝完全相信康有为的言论。
[img]621468[/img]
其次,康有为主张大变革、快变革、全变革,采取大跃进的方式,试图在短时间内解决中国数百年遗留下来的问题。他主张废除所有旧的官僚机构,如六个堂官,并建立另一个新的机构。并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彻底阻断帝国官僚制度的命脉,从根本上切断传统读者的保守心理。
这个起点是正确的。要彻底改变,就必须改变旧的官僚机构,实行新的教育,选拔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然而,如果力度太大,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大多数官僚机构和学者,这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第三,挑起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采取孤立和排斥慈禧太后的政治策略。康有为主张:“尊重君权的方式必须是去太后。”他还计划动员兵变,包围颐和园,用武力消灭慈禧太后。
从理论上讲,这是正确的。康有为显然估计了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实力。一群手无寸铁、没有高官的书生,想要对付一个历经艰难困苦的掌权太后,无疑是以卵击石。康有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足以表明他在政治上不成熟。
第四,提倡把西藏卖给英国,把钱作为变法的资金。变法涉及面广,需要大量资金,但当时清朝财政紧张,拿不到那么多钱。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建议光绪皇帝把西藏卖给英国,并以良好的价格出售。有了这笔钱,我们可以大力推广新的法律。
康有为也不想想。早年,慈禧太后乾纲在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不断支持左宗棠恢复新疆,只是从俄罗斯人那里恢复了大面积的领土。此时,康有为将出售西藏,包括祖先和朝臣。如何解释?
康有为这一系列学者的做法不仅突破了慈禧的底线,而且大大加剧了慈禧与光绪皇帝之间的矛盾。一场改变法律和维护新运动已经成为一项权力的运动,这是可以忍受的。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决定改变主意,废除新政策,这也注定了光绪皇帝和维新学校的政治命运。应该说,慈禧的做法是错误的,但任何掌权者都会像她一样做。
慈禧当初维新派的人热情感动 为什么后来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