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先后攻占卫国富丘和漆地。卫国是魏国的盟友,所以魏国决定教训赵国。魏惠王派庞娟和宋卫国的几个小盟友攻打赵国,包围邯郸城,赵国不得不向齐楚求助,拉开围魏救赵的序幕。
但是历史上围魏救赵,真的救了赵国吗?齐楚为何在隔岸观火,迟迟不动?
故事结果
当然,大家都很清楚,田忌听了孙膑的话,舍难求易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使魏将庞涓撤兵还都,孙膑设伏,在桂陵之战中生擒庞涓,邯郸之围得以解决。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邯郸已经被魏军占领了。“邯郸之围”解的影子在哪里?
[img]620970[/img]
为什么,赵成侯求助齐楚国时,魏惠王孤注一掷,增派兵力,赌上国运,誓死破邯郸城?结局呢?可想而知,赵邯郸城很快就被打破了,赵都掉了下来。从拯救邯郸城的角度来看,历史上说“围魏救赵”是站不住脚的。
[img]620971[/img]
历史上只有四点说“围魏救赵”成功。一是赵成侯已经逃离赵都邯郸,国君存在,只丢了一座城市;另一方面,赵没有投降,赵的抵抗力依然存在;
第三,赵国的军政运行仍然有序,赵国没有混乱,赵国没有死亡;第四,随后各国攻打魏国,扳倒了魏国的霸权地位,反魏成功。那么齐楚国在等什么呢?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死了?
观秦楚齐国,辨别因果
魏国包围赵邯郸城时,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所有国家都害怕惹麻烦,不敢挑战仍然是战国领袖的魏国。面对国家利益,赵国求助这个词很小,但也有例外。
先看秦国,秦国见魏国精锐入赵,惊喜连连,终于有机会一雪前耻。羞耻在哪里?说:河西。
[img]620972[/img]
商鞅剧照
秦孝公命令商鞅进攻河西,在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部)击败魏军,砍下7000个头。一路占领山(今河南新郑),进入韩魏交界处。目的上,秦是一个典型的背后刺刀的国家,这也导致了魏的两线作战。
楚国救赵,声势大雨点小,只在声援赵国,进军缓慢,暂时不谈。而齐国呢?虽然我希望赵国能被打成小丑,这样我就可以轻松吞下赵地,但我也担心魏国在实力大增后会自己动手。后来看到邯郸被围了一年,赵地危了。如果不出手,诸侯的信誉是什么?魏国一家做大了,该怎么办?。于是派田忌和孙膑去救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齐国在收到赵国求救信一年后才出兵的“不合理”。
“围魏救赵”后,各国反应
显然,攻打赵国是战国中期魏国霸权主义的巅峰。显然,秦楚齐看不到他的邻居魏国突然“疯了”、力量扩大,对自己造成危险。于是不约而同地上演了独特的“合纵伐魏”大戏。
历史上有趣的一幕发生了。齐秦楚达成默契,共同对付魏国。齐国发动桂陵之战,俘虏庞娟;楚国教练景舍率兵占领魏楚交界处的绥水流域;秦国士兵临魏老都安邑,无助的安邑举起白旗。
韩国看不到大哥“魏国”被杀,所以没有人保护自己。于是大力发兵救魏国,韩魏联军在襄陵击败齐军,最终遏制了齐军的进攻。
“围魏救赵”明显救了赵国,其实是打击霸权的魏国,保住了诸侯国的饭碗。从这个角度来看,六国之间的利益是危险的,每个人都有鬼魂。
[img]620973[/img]
马陵之战形势图
多线作战的魏国令人难以忍受。魏国的国力怎么能接受楚齐秦三国的胖打?因此,国力一天比一天衰落。11年后的前341年马陵战争结束后,魏国彻底堕落,魏文侯的基础几乎被魏惠王打败。从那时起,战国时期的首霸座位给了秦齐,所以战斗继续
总结
从整个围魏救赵的角度来看,各国都心怀鬼胎。我不仅害怕救赵得罪魏国,还害怕一个强大而疯狂的魏国随时攻击自己,所以我犹豫了。这给了魏攻打邯郸城的机会,邯郸城被打破了。幸运的是,赵成侯没有被俘,赵也没有死。
[img]620974[/img]
秦孝公与商鞅剧照
于是六国继续争雄斗争。然而,这极大地便宜了仍在商鞅变法中的秦国,正是在这段时间里,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复战争工具”。
沉默多年后,秦惠文王时期爆发。当时攻城拔寨成了秦国的开胃菜,合纵伐秦成为主流。魏国崩溃后,齐秦两国上演了新的战国争霸。
结论: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利益混合在一起,复杂多变。诸侯们有时是盟友,有时是敌人,国家的生存往往是由其他国家决定的。邯郸被包围以拯救所有国家,深深刺痛了赵的神经。从那时起,赵加快了发展,寻求自我完善。
到了赵武灵王的时候,赵国鼎站在诸侯之间,屈服于匈奴,东征中山,开启了大国时代。“五国相王与诸侯,胡服骑射吞中山”,赵武灵王。你知道多少吗?你觉得这个怎么样?在评论区留言!
[围魏救赵]不解赵国之围?历史上[围魏救赵]的真相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