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说到督邮,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吧。
《三国演义》第二次有这样一个桥段,刘备因功被封为安喜尉后,督邮来到刘备所在地区“视察”。督察的目的其实是向刘备索贿,刘备自然不同意。督邮生气的时候想借机陷害刘备。张飞得知后,择机绑住督邮,狠狠地打了一顿。“行刑”时,由于刘备的善良和善良,刘关张三人也因此弃官归乡。张飞愤怒打督邮的故事从小说传到今天。
其实历史上确实有“打督邮”,但主角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借此机会,笔者还分享了历史书记载的刘备打督邮。
据说刘备是汉族宗族,是涿县人。即使他的祖先多才多艺,他毕竟也姓刘。刘备年轻时失去了父亲,与母亲一起编织摊贩。幸运的是,刘备15岁时,他的叔叔资助他上学,这使得刘备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学习期间,刘备和公孙赞成了朋友,甚至刘备也把公孙赞当成了哥哥。说实话,刘备来外面学习不是那种学霸,而是一个不喜欢读书、喜欢狗马、沉迷音乐、喜欢时尚服装的人。虽然刘备似乎没有溜走,但他很善良,喜欢和英雄交朋友。因此,虽然刘备年纪不大,但他可以成为一个小团体。刘备毕业回老家后,因为当地商人的资助,拉起了自己的小武装团伙。
[img]620287[/img]
刘备积极参与了灵帝末年黄巾之乱的兴起。虽然刘备一开始也打败了战争,甚至被怀疑在战场上装死而活,但刘备确实是一个残酷的角色。不久之后,刘备带领自己的小部队与校尉邹靖讨伐黄巾军,并被封为安喜尉。根据《典略》的补充,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地方是冀州中山国下辖的安喜县。刘备的具体工作是在安喜县当“公安局长”,简单来说就是跨“市”工作。刘备在这个系统里的工作本来就很好,但是英雄有时候会因为环境而折腰。
黄巾之乱逐渐平息,各地趋于稳定。这时,灵帝突然下令,要求各县(国)因功被封为黄巾之乱长官的,要大裁员。其主要目的是轰炸将军,方便他们出售官员和头衔。政策出台后不久,中山国督察来到刘备所在地。这时,刘备怀疑自己也在裁员范围内。
刘备为了保住工作还是很主动的,于是亲自求见督邮。没有人知道刘备在找督邮做什么,但肯定是督邮说他根本没有遇到刘备。刘备脾气也不好惹,马上回家叫上手下冲到督邮的住所,把督邮绑起来鞭杖伺候。刘备还声称,上级领导授意他在捕捉监督邮件的同时行刑。刘备在监邮上私刑时,还将自己的官印挂在监邮项上。刘备似乎已经完全决定放弃官员。当鞭杖超过100或200时,督察看到死亡并求饶,刘备弃官逃命。这是刘备鞭打督邮的历史故事。
接下来我们要补充一个知识,监督邮政是干什么的。众所周知,东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行政区划中有十三个州,州下有县(国),县长为太守,国长为国相。县下有县,县下有乡、亭、里。督察是县级长官任命的纪检人员。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县(国)监督百官,管理驿站,审查案件,传达政令。它的权力之大,使郡以下,特别是县乡官员都非常害怕监督邮件。回到刘备鞭打督邮,做了一个不太准确的比喻,就是市纪委书记被区公安局长殴打。
对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学习,那就是近年来公司裁员层出不穷。我们无法阻止社会发展的步伐,公司里的每个人都想以最低的成本做事。在现行法律中,劳动仲裁公司败诉基本上不会对公司产生本质影响,只会让他在法律范围内“损失”成本。作者的一个朋友曾经被两家公司裁员,裁员真的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公司裁员在工人眼中也是“不公正的”。刘备以军事成就获得了一官半职,但由于灵帝的错误决定,刘备把所谓的怨恨都撒在了督察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概等于公司老板拍脑袋要裁员,你把通知你裁员给你办手续的HR胖打了一顿。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另一方面,刘备鞭打督邮,也有一定的信心,这有几个原因。
1:虽然此时刘备所谓的宗室效力微不足道,但刘备曾师从卢植,与公孙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山国执法时一定要考虑。
2:刘备在涿县工作,在中山国工作。刘备回到家乡,中山国的跨境执法需要州级官员执行或县自行协商。
3:据太史慈传记载,汉末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矛盾,应该向中央政府投诉。一般来说,谁的投诉信先到谁合理。这增加了中山国的“索赔成本”。
4:刘备交了很多朋友,很容易找到下一份工作。
果然,刘备很快就遇到了一个新的机会。将军何金派吴丘义到丹阳招募军队。刘备有机会加入了招募团队。该团队在下邳遇到了敌人。刘备有功杀死敌人,并被命名为下密成(青州北海国下密县最高行政长官)。
刘备在职务上似乎属于监督对象,但刘备估计只有权衡了关系背景和行政制度才做出决定。我们看看古代政客官员。虽然不需要过度解读,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表面元素背后的“阴影”。这一次,我们也试图分析刘备的信心。说到参考意义,我们回到现实。如果我们因为公司的“非正义”裁员而失业,我们可以与人力资源部谈论善后工作,但我们不能有非法的想法甚至行动。最合理的办法是交给仲裁部门办理法律程序。假如再说简单一点,做事不要冲动,刘备再“白”也比你“厚”。而且,时代不同。
督邮差点被杀,到底是什么让刘备生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