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朱迪造反的事,
朱允炆决定削藩,朱棣起兵反抗,这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这一切是朱棣被迫无奈,还是他早就有夺取王位的打算?历史上削过藩的皇帝很多,自然会有藩王不愿意束手就擒,但像朱迪这样直接击败正统的皇帝却寥寥无几。事实上,朱棣或多或少还有一些称帝的野心,而且一大早就冲向皇位。一旦起兵失败,他的结局只有一条死路。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风险。如果不是为了皇位,为什么要承担这么大的风险?
[img]619591[/img]
公元1402年,朱迪率领靖难大军攻占帝都应天。建文帝随着宫殿的大火消失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战结束了。同年,朱迪是明朝的皇帝,是明朝的祖先。帝国内战始于建文元年,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局势和方向。所以,作为战争的胜利者,朱棣在朱元璋刚刚崩溃后不久就起兵造反,到底是野心太大,还是被侄子建文帝逼着?
提起靖难之战,不得不与建文帝的一项政举联系起来,那就是削藩。朱元璋在位的时候,为了保证明朝的长治久安,想尽办法加强皇室本身的力量,把诸子分成藩王,让他们驻扎在明朝的边境堡垒里,为他们建府设官,授予军事指挥权和相应的军队,达到了“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目的。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这些封闭的藩王确实在大明边境要塞保卫边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北方防御蒙古贵族入侵晋王朱、燕王朱迪、宁王朱权等。他们负责在边塞筑城、屯田、训练和巡逻边境。晋王和燕王多次出塞作战,打败了蒙元残余势力的军队,军队中的将军都受到了他们的控制。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文弱的建文帝没有他祖父朱元璋的手段和勇气,也没有他父亲朱标的威望和能力,@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为了让建文帝稳坐皇位,他帮他清理了朝廷里所有难以控制的文勋和贵族,但他没有处理好同样傲慢的藩王儿子。
[img]619592[/img]
建文帝即位后,他也知道这些傲慢的叔叔总是隐患。因此,在他手下以黄子澄和齐泰为首的大臣们的建议下,他采取了最直接的方法来处理这一隐患——削藩!
翻开中国历史,历史上每一次皇帝削藩都没有顺利进行。西汉景帝削藩印发了七国之乱。唐朝以前削藩先成后败,最后为藩镇而死。建文帝决定削藩的时候,不仅没有吸取历代削藩带来的教训,反而用更雷霆的手段削他叔叔们的王冠。
朱元璋分封藩王时,不仅希望王子和孙子能够保卫边境和国家,还希望皇室的荣耀能够影响子孙后代,让子孙后代永远享受财富。然而,在建文帝决定削藩后,他忽视了朱元璋设定的所有祖先制度。被他削去王爵的王叔被废为普通人,甚至一些藩王也被迫自杀,没有任何感情。让我们来看看建文帝的具体削藩情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利用周王朱的次子朱有机会为王位谋反,将周王朱废为人,迁往云南蒙化;
建文元年(1399年)4月,切齐、湘、代三位亲王为普通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自焚;齐王朱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img]619593[/img]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砍岷王朱守,废为普通人,迁往漳州;
在建文元年(1399年)7月,在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建文帝派人逮捕燕王朱棣,以防燕王造反。
朱迪早就知道削藩会砍到自己的头上,但没想到建文帝削得这么快,手段这么狠。得知朝廷要提前逮捕自己的消息后,作为众藩之首,实力雄厚的朱迪决定不再隐忍,与工作人员姚广孝等人一起谋划举兵事宜,并在逮捕朱迪的朝廷官员到达北平后正式起兵,至此燕王朱迪与建文帝彻底决裂。
朱元璋任命的王子朱标英年早逝后,可以合理地说,新的王位继承人应该来自其他王子。然而,朱元璋出人意料地将朱标的儿子朱允文指定为他的继任者,这引起了王子的不满,尤其是野心和力量最强的王子朱迪。然而,由于朱元璋的威慑和对大哥朱标的深厚感情,朱迪并没有做出太多的行动。但众藩王的势力毕竟太大了,朱元璋也知道自己驾崩朱允炆恐怕很难驾驭,担心自己驾崩后诸王趁来京治丧期间作乱谋反,@ 留遗诏,不允许诸王“入临,会葬”。可以说,朱元璋真的很担心朱允璋能稳坐皇位,但朱允璋并没有理解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他不仅没有很好地安抚他的藩王叔叔,而且刚登基,龙椅就开始激怒他们,没有盖住热量。他与军队的尚书齐泰和太常卿黄子澄讨论了诸侯的削减问题,这是他所说的,他大胆地削减了诸侯。
[img]619594[/img]
作为朱元璋亲封的藩王,他习惯了荣华富贵的王子生活在封地上。面对侄子无情的削藩政策,自然很难接受。然而,最初削减的几个藩王都是软王子,他们没有实力。当他们被削减时,他们要么接受,要么不愿意被羞辱,选择自杀。但是,当诸藩的实力和能力都在众藩之首的朱棣头上时,就没那么容易了。从朝廷的角度来看,朱迪没有犯过任何错误,一直保卫边境和国家,仍然在朝廷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他们的皇室关系来看,朱迪是建文帝的叔叔。朱彪在世时非常关心他们的兄弟。作为一个侄子,朱云文可以向你鞠躬,尊重你。现在你削藩削我们没有活路,你不仁不怪我们不义,是你逼我反,我不得不反。
朱迪就这样反了。关键是他反了还有正当理由。为什么这么说?这也要从朱元璋的深谋远虑入手。朱元璋当初把诸子分封为藩王时,留下了关于藩王的成法,其中一个是关于“靖难”的。具体来说,他在《皇明祖训》中
朱元璋担心朝中奸臣作乱,规定藩王有权移文中央要求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现在,在黄子澄和齐泰的鼓励下,建文帝违背了先皇的意愿,迅速采取了削藩的策略,迫使藩王绝望。不就是朝鲜有奸臣的时候吗?于是,朱棣竖起了“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帜,与建文帝兵戈相遇,从而拉开了靖国难变的大幕。
揭露朱棣造反的真相 朱迪是被迫无奈还是有预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