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朱升的归隐吗?为您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东汉末年,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东孙权,北拒曹操,西进巴蜀”的隆中对策在元末,朱元璋终于打败了陈友谅、张世诚、方国珍,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帝国。这也得益于一位谋臣的战略功绩。谋臣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慢称王”三项政策,成为朱元璋削平群雄、创业建国的战略方针,得到了朱元璋的恩惠。他是明初重臣,一代名儒朱升。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功勋大臣,还没有时间享受新朝建立带来的荣耀和财富。明朝开国后的第二年,他匆匆辞退,回到山林。朱生的退休是看透名利的冷漠,还是认识到现实政治后的无奈选择?隐藏的感觉是什么?让我们从朱元璋和朱生的君臣相遇开始。
[img]611996[/img]
朱元璋剧照
首陈三策
朱升(1299-1370)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休宁人枫林。他从小聪明过人,学习刻苦,先后师从陈橡、黄楚望等名家。他在元朝度过了大部分时间。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自己也不愿意进步。朱生46岁时,
才登乡贡进士,后四年即五十岁, 授池州路学正,五十二岁的“始之官”。管理学田有方,“以身作则,南北学者云集”。他工作了三年,“满满南归 ”, 从此,
便“远在贫山”, “闭户着述不停”。
朱升在元朝不愿仕进,这与他的政治态度有关。他对蒙古贵族的统治不满,曾说:“元主中国,天厌之久。”
朱元璋起事后,率诸将亲征浙东道徽州。听将军邓愈说,这里有一位知识渊博、有影响力的隐士朱生。出于思贤的原因,朱元璋效法三国时,刘备亲自参观了茅草屋,亲自参观了朱生的住所,恳求朱生出山帮助他打败世界。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朱升向朱元璋简明扼要地提出了他的名字三策 “高筑墙,广积粮,慢称王”。
所谓“高筑墙”,就是攻城略地后,必须稳定防守,建立根据地。所谓“广积粮”,就是在根据地筹集粮食等战略物资,从长计议。所谓“慢称王”,就是在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的较量中,胜负未定之前,千万不要自称为王,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朱元璋非常尊重朱生的建议,把他留在军队里当军师。从那以后,朱生参加了军政要务,制礼作乐,完善了政权,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皇帝事业。他“誓服智力谋国,竭尽全力”,确实功勋卓著。他的恩宠仅次于李善长和刘基,其他文臣无法与之媲美。就连刘基、叶晨、张毅等浙东名儒也在朱生的推荐下被朱元璋罗致。
朱升甚至亲自救了朱元璋的命。直到23年7月(1363年),
朱元璋亲自率领20万军队,增援被陈友谅军包围85天的洪都守将朱文正。双方在鄱阳湖战斗了36天。水战后期,朱元璋怕陈友谅逃跑,冒着生命危险,
在雨点般的流矢中,亲吻“坐在胡床上指挥”。朱升见了,赶紧把元璋“捧进船舱,贼发流矢,已经中了胡床板!”如果朱升没有及时把元璋推进船舱,他很可能会死。
朱升说:清代史家评论: “升于明兴之初, 参赞帷幄, 兼知制浩, 一切典制,多出其手,与陶安、宋连等名声相似。”
朱元璋在写给朱生的《免朝手诏》中,列举了他对开国大业的贡献:“尔察历数,观天文,择主就聘,第一陈三策,我实行。新安款降,不是兵刃,四方之士,杖策来了,都尊敬他们。”
[img]611997[/img]
请老归山
然而,正是这位曾经急于去金陵拜访朱元璋的朱胜,心情是“机会到时候一定要勇往直前,天边不要等羽书催”。朱元璋称帝之初,就有了挂冠归里的念头。
洪武元年(1368)五月,朱升忙完登基大典后, 也就是说,“告归省丘墓”。洪武二年(1369)三月,朱升正式“请老归山”,
朱元璋想“赐以爵土,(升)固辞不受”,只是老泪纵横地向朱元璋诉说自己的心事:“臣一子名同,事君之忠,保身之哲不足,臣不让其仕者,怕他不老死。
”。 也就是说,朱升不希望儿子当官,以免他死在家乡。
朱元璋听了很不高兴,说:“这是什么话?我和卿分则君臣,情同父子,何嫌疑?
朱升坦白地回答说:“不是臣的顾虑,希望陛下哀悼老臣,免臣儿子死罪,给予完身,就是幸运。”说完,“流泪数行下”。
朱元璋终于被朱生感动了,“因为他和朱同免死券,他被送回去了。”。朱生回国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洪武三年(1370)12月,孤独地去世,享年72岁。朱生至少死了,但他的儿子没有这么幸运。后来,朱同在礼部侍郎任期间被卷入“胡卫庸党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死刑。
[img]611998[/img]
保身之举
朱生此时已经70多岁了,提出辞职归里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也符合古代文宫的仕途制度。然而,考虑到明初人才匮乏的现实,再加上朱生过去的成就和恩惠,朱生回国的举动在大臣中仍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也许我们可以从时人祝贺朱生归隐的诗中推测原因。这首诗写道:“在开国的宇宙中,开国的功勋在宇宙中。明哲保身归隐后,翰林声价胜侯王。”
朱升的归隐并非无心爵禄,成功勇退,而是完全出于政治考虑—明哲保身的自谋策略,是一种无奈之举。
过去,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立即“挂冠”划船五湖。他对越王勾践的看法是“共患难易,共富贵难”
“。张亮在帮助刘邦平定世界后,飘然远行。古代有明鉴。长期与朱元璋日夜相处的朱生,应该对这个人刻薄的气质有透彻的了解。他的亲身经历和听到和目睹的几件事,增强了他辞职归隐的决心。
吴元年(1367) 七月,时叫吴王的朱元璋,让朱升带领宫廷乐队入见,“设雅乐阅读”。元璋亲自击石磐,命朱升识五音。朱升
“误以宫音为征音”,元璋非常生气,指责“清为什么以宫音为征耶?”围绕音律问题,两人之间还有一场争论。这件事不禁在朱生心中投下阴影:听错了声音,竟然引来了朱元璋的龙颜大怒。如果他犯了其他错误,后果难以想象!
此外,徐存仁在狱中的死对朱生来说是一种震撼。据《明史·徐存仁传》记载,徐存仁,名元,金华人。朱元璋克金华后,访问了存仁,“命傅诸子,提拔国子博士。吴元年提拔祭酒。存仁从古代礼仪到进退人才,出入约十年。
".就在朱元璋准备登基的时候,存仁告归,于是以“违法”罪下狱而死。许存仁的死让朱生觉得这是朱元璋开始杀英雄的前兆。
[img]611999[/img]
一开始,他跟随朱元璋并为之工作。朱升看中的是驱逐元虏,“变左变衣”的机会来了。他认为朱元璋将在世界混乱中取得巨大成就。明朝开国之初,他及时退休,意识到朱元璋“可以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苦”。
他的进退都是形势造成的。人在江湖上,忍不住。朱生大概感受到了这一点。与后来被杀、被夷族杀害的英雄宿将相比,朱生的选择明显要聪明得多。
朱升是朱元璋手下的功勋之臣 明朝建立后,为什么要立即归隐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