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延的子午谷足智多谋,历史上一直在争论。至于这件事的可行性,蜀将魏延对诸葛亮不服气,其实是从这件事开始的。
根据《三国演义》,诸葛亮出祁山攻魏。魏燕提出军队分为两条路。一方面,诸葛亮带领军队主力攻击魏军。另一方面,魏燕带领5000名精锐士兵从子午谷穿出,直接前往长安。这两支军队最终聚集在长安。但当时,诸葛亮驳回了这一计划。原因是这个计划虽然好,但太危险了。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魏燕和5000名精锐士兵全军被摧毁。
[img]609019[/img]
后来有学者评论说:诸葛亮根本不会诡计多端,也不会带兵。他用兵太谨慎了。“诸葛一生只谨慎”。六出祁山的时候,他既不模仿韩信明修栈道的暗度陈仓,也不听魏延子午谷的诡计,直接插入长安。他只会绕过甘肃,根本不会带兵!
[img]609020[/img]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况,我们可能会得出结论,诸葛亮是对的。军队以粮草为主,魏延5000人,是精英战士。但是,如果他们顺利通过子午谷到达长安,如果他们顺利进军,如果他们不顺利,他们要么被魏军包围,不能回来,要么被粮草打败。蜀军主力什么时候能和他们见面是不确定的。
[img]609021[/img]
有人说诸葛亮想先占领魏国西部,然后慢慢蚕食魏国领土。毕竟两国实力差距太大了。这里提到了一种蚕食。与其占领,不如知道当时蜀国内部不稳定,荆州派、益州派,彼此不和谐,很大程度上诸葛亮北伐,恢复汉族旗帜,是转移内部矛盾,但问题是你想消灭魏国不容易,即使魏延占领长安,蜀国实力不可能派出更多的军队迅速占领魏国大片土地。更何况魏国内部团结一心,很难打败他们。
几千年来一直在争论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直到1000多年后的明朝,明末起义军的例子似乎告诉人们诸葛亮是对的。
[img]609022[/img]
明末,高迎祥起义,全心全意推翻明朝,但他遇到了明朝的凶猛将军孙传庭。经过几次战斗,两军处于无法取胜、无法进入和撤退的状态。这时,高迎祥想到了魏延,想到了子午谷进入陕西的隐蔽捷径。从这条小路可以绕过汉中,直接到西安,只要计划成功,他就能一举攻克西安,占领陕西。但他和魏延一样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子午谷路太难走了。他本来打算几天就出去,但是走了15天才走出谷口。此时已是物资损失惨重的人困马乏。
经过艰苦的行军,高迎祥终于到达了黑水峪,只要前面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出乎意料的是,他碰巧在这里遇到了孙传庭。孙传庭也预计他会用这种方法派军队等待15天,并提前设置了陷阱。不用说,尽管高迎祥指挥起义军勇敢地进攻,三次拼命突出包围,但子午谷又窄又陡,不远就被追上了包围。一代又一代的国王被摧毁了。
[img]609023[/img]
史书记载,“今年7月,迎祥出南山,挥手直奔西安,军至周至黑水峪(今陕西省周至县黑河水库),被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俘虏,押至北京,凌迟处死。起义军推动李自成为“闯王”。
古人讲究无论做什么,都要看。时间、地点、人和子午谷的诡计卡在地理位置上。狭窄的山谷,加上当地的多雨,道路太难走了。当他们终于出去的时候,食物和草几乎被消耗掉了,人们也很累。这个时候他们还在打什么仗?你想再回去吗?食物还是没有,路还是很难走。最后只能在子午谷困死、累死、饿死。
魏延一生都有很强的武力价值,为蜀汉政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对诸葛亮有些不满。特别是诸葛亮没有采用他的子午谷阴谋,这让他更加怨恨。当诸葛亮病死五丈时,魏延说:虽然首相已经死了,但我们还在等待。为什么不继续砍魏。甚至最后聚众哗变,被马贷斩在马下,头被杨仪猛踢,所有族人都被杀。想想他死的时候一定很不服气,更别说瞎了。但一千多年后,高迎祥的失败死亡,有力地证明了他是错的。子午谷奇谋根本不可行。
诸葛亮为什么不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呢? 几千年后,有人为他验证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