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夺权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光绪皇帝自亲政以来一直试图夺权。但他最终失败了。那么,为什么光绪皇帝一直被慈禧锁定,他想夺权,为什么一直没有成功呢?
一、光绪亲政的脖子上有一根绳子。
光绪皇帝16岁开始亲政。
慈禧太后选择光绪为同治的接班人是光绪皇帝只是个孩子。一个孩子自然不能亲自管理,所以所有的政治任务只能交给慈禧。
[img]603173[/img]
(光绪皇帝)
光绪长大后,慈禧必须按照原来的承诺,让光绪亲政。然而,慈禧显然不愿意遵守这一点。慈禧把权力还给光绪对权力欲望强烈的慈禧来说是不舒服的。因此,慈禧在光绪亲政之前就开始采取预防措施。
光绪15岁时,慈禧宣布希望尽快接管光绪。然而,一群以酒精亲王易臣为代表的大臣立即向慈禧表示请愿。虽然皇帝可以接受治理,但太后仍然不能“退休”。她必须检查政府事务,并“训练政府”。在向皇帝报告之前,朝廷里的各种事情都必须先向慈禧太后请愿。直到皇帝结婚。
事实上,这句话表明慈禧太后垂幕听政的模式一点也没有改变。
后来,在光绪婚礼上,慈禧仍然没有下放权力,也由大臣们演奏。慈禧“不情愿”地接受了,慈禧继续享有在重大事件中训练政治的权力。一旦皇帝“胡来”,慈禧就会随时回来听政治。
这样,慈禧就相当于在光绪的脖子上放了一根绳子,而这根绳子仍然是一个活结。只要慈禧不满意,她就拉着绳子,立刻把光绪放在死地上。
光绪没有人能帮助他。
自从亲政以来,光绪一直想找一些自己的帮手。他知道,没有帮手,他永远不会搬到慈禧。
但要找到帮手并不容易。你必须有机会。如果你在亲政前笼络大臣,必然会引起慈禧的警惕。光绪天性懦弱。因此,尽管他有这样的想法,但他一直不敢采取任何行动。
事实上,光绪亲政后,他不敢采取任何行动。
[img]603174[/img]
(慈禧太后)
甲午战争后,光绪真正迎来了机会。
由于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输得很惨,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因此,变法图强的声音在全国各地响起。光绪捕捉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开始以变法图强的名义组建自己的团队,培养自己的力量。
然而,光绪培养自己力量的行为显然是非常不成熟的。他在全国各地的人都是康有为、梁启超、刘光第、谭嗣同等学者。这样的学者确实更开明,更了解世界形势。但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没有政治基础。没有朝廷的人脉支持,也没有军事力量等硬实力。他们能做什么?
这就是光绪不够清醒的原因。他不明白他发动的变法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夺权运动。既然是夺权运动,就要想办法把权力拿到手里。他应该能够控制朝中大权和军事权力。他所吸引的人才主要应该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至于激进的知识分子,完全有可能让他们成为智库。但他需要依靠的是那些有权势的人。
当时有两个人,光绪应该提前吸引他们,那就是袁世凯和荣禄。事实上,令人欣慰的是,这两个人并不反对变法,甚至一开始就积极支持变法。尤其是袁世凯,一开始甚至是变法最积极的力量之一。荣禄并不反对变法,但他认为应该是渐变,而不是突变。
既然这两个人一开始是积极的变法支持者,手里有很大的权力,就应该网络他们。但光绪没有想到这一点。
光绪缺乏必要的基础。
当时只有一些知识分子提倡变法图强。中国绝大多数穷人不明白什么是变法,也不支持。即使是因为当地老地主老乡绅的反对,他们也把变法当成了洪水猛兽。
[img]603175[/img]
(荣禄)
当然,群众基础不扎实。光绪控制权力也没关系。问题是光绪没有控制权。因此,反对他的人自然应该以此为借口。
光绪没有得到国内人民的支持,他也没有得到国外的支持。当然,如果光绪想得到国外的支持,它可能会在当时的殖民环境中遭受损失。但光绪可以利用外国列强的力量,击败慈禧集团和其他列强。当他能做出决定时,改变它还不算太晚。
光绪没有理顺政治制度,所以最终把一切都搞得一团糟。
(参考资料:《清史稿》)
为什么光绪夺权没有成功? 慈禧如何锁定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