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荀子和曹操,
于迅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被三国迷视为“曹魏十大赞誉之一”。曹操曾称赞他说:“于之功,臣由以济,用浮云展示日月。”只有何奎、郭嘉、程昱、贾旭、荀攸、蒋济等几个人能得到曹操如此高的评价。可见于迅是真正的“王佐之才”。
[img]603399[/img]
在早期阶段,曹操的身份已经成为他自身发展的瓶颈。祖父是太监,他父亲的官方职位也被买来了,他的背景在这方面经常受到批评。虽然曹操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但当时有很多人比他更强大。以曹操后来与刘备交谈的所谓虚假人物为例,如刘彪、刘张、张鲁。
[img]603400[/img]
他们也是英雄,曾经有过辉煌的岁月,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曹操的巅峰时期那么长。同时,刘备有叔叔的身份和仁慈的祝福。孙权在江东有自己的学者圈,袁绍的家庭背景是当时最好的。相比之下,曹操更难获得人才的留存和学者的支持。
幸运的是,曹操此时得到了高贵的荀子。荀子的作用是什么?不是出谋划策,纵观三国时代,荀子更多的是坐在后面。
[img]603401[/img]
他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人才,形成自己的士族圈,扩大对外界的影响。不用说,郭嘉、司马懿、陈群都经过他的手。汝南和颍川是汉末最著名的圈子,于迅就像曹操的招牌,吸引了大批颍川人才,也得到了当地士族的支持。至于为什么能吸引人,就是威胁天子,正统这个词在汉朝完全结束之前很有吸引力。迅迅灵活运用这一招,使曹操势力大涨,连曹操论功行奖都说,在外打仗的功劳都比不上迅迅的功绩。
众所周知,曹操是乱世奸雄。他不忠于支持汉朝。荀子看得很清楚,但为了大局,他只能继续为曹操谋划。曹操的不臣之心越来越明显,荀子与他的不和也越来越明显。建安十七年,曹操进入爵国公,封九锡。荀子一直劝他忠于汉朝,不应该这样。这一举动激怒了曹操,荀子不再被重用。
[img]603402[/img]
事实上,在我看来,荀子阻止曹操称魏王的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曹操的好。
当魏王必须加入九锡时,九锡是最高的礼仪制度,这是对皇帝公然不尊重的挑衅。就像“九千岁”这个称号一样,它也不是一个忠诚的大臣。高祖刘邦说不是刘王,你不是皇帝的直系亲戚,你不是刘,你不是中山王,你有能力改名为刘操吗?
还是不行。
你看,既然你不想有篡改的污名,为什么要加魏王?
[img]603403[/img]
公元212年,曹操听从董昭等人的建议,想进入国公,称魏公、加九锡
(九锡是古代皇帝对大臣的九种奖励,包括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箭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貌。出乎意料的是,曹操的想法遭到了首席顾问荀子的反对。从那以后,曹操和荀子有了心结。
荀子认为,曹操 “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忠诚守让 ;
君子爱人以德,不应该这样。”。说白了,于迅在对曹操说:“你要做的就是帮助大汉,治理国家,进入爵位,成为王者。你还不够合格。”
[img]603404[/img]
二十多年来,曹操可以说服从于迅,但这一次,他不打算听于迅。曹操不仅不听,还把他赶走了。同年,于迅被曹操调离都城许昌,加入征服孙权的军队。
不久之后,荀子忧愤交加,死于寿春。
曹操可以说听从了迅迅的话 为什么称王这件事不行?